该如何评价魏孝文帝以及他推动的汉化改革?-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该如何评价魏孝文帝以及他推动的汉化改革?-细品《资治通鉴》之南北风云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改革家。他推行的汉化改革不仅改变了北魏的命运,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通过《资治通鉴》的记载,深入探讨这位皇帝的改革之路及其历史意义。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拓跋宏驾崩在了征战的途中。我们熟知的拓跋宏更多是因为其推动的鲜卑的汉化改革,而正是因为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使得中国的北方不管是文化还是经济,都开创出来一个新的局面,不能不说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与中国历史上隋唐的诞生是息息相关的。但也有人认为正是拓跋宏的改革,导致了后来北魏的分裂和鲜卑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作为后人,我们该如何评价魏孝文帝呢?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公元499年,南齐太尉陈显达率4万大军攻打北魏侵占的雍州。北魏拓跋宏带病御驾亲征,切断了汋均口南齐的退路,导致陈显达大军惨败,南齐损失了超过三万人。
但连年征战以及带病出征,导致魏孝文帝的病情恶化,在回京的路上,魏孝文帝在谷塘原驾崩,终年才三十三岁。
由于之前太子元恂因反对汉化意图与鲜卑旧势力合作而被处死,之后拓跋宏立了次子元恪为太子,太子这个时候才十七岁,在北魏的根基很浅,所以在临终前,魏孝文帝任命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元嘉为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令他们与侍中、太尉元禧以及尚书右仆射元澄等六人共同辅佐朝政。
在这六个辅政大臣中,四名为鲜卑宗室,两名为汉人。其中元禧为拓跋宏二弟,元详为拓跋宏七弟,而元澄是拓跋晃的孙子,相当于拓跋宏的叔叔,而元嘉是拓跋晃弟弟拓跋建的儿子,辈分更高一些。
当时因为南齐刚败,为了防止南齐知道拓跋宏驾崩而趁势追击,彭城王元勰与任城王元澄决定秘不发丧,一直到宛城(也就是南阳郡所在地)才装敛入棺,然后通知太子迎接,太子到达鲁阳迎接到灵柩才正式发丧。
但拓跋宏死时还是太年轻了,仅仅三十三岁。而之前太子元恂又因为跟鲜卑贵族合谋抵制拓跋宏改革以至于被废和被杀,导致新立的太子元恪更没有什么根基。
为了维系政权的稳定,拓跋宏让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宗室元老以及两个汉臣一起辅政。拓跋宏本意是希望他们互相能制衡,但是当拓跋宏驾崩后,宋弁也病逝了,于是在这个辅政大臣中,只剩下一个汉臣就是王肃。所以接下来这个汉臣就成为了鲜卑贵族眼中钉。在拓跋宏驾崩没多久,就闹出了针对王肃的弹劾事件。
当时是辅政大臣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要逃回江南,元澄就把王肃拘禁起来,并且上表说王肃密谋反叛。当时元澄和王肃都是辅政大臣,王肃是拓跋宏器重的重臣,当拓跋宏在世时是全面推进汉化改革的,所以才要倚重王肃等人。而拓跋宏驾崩,元澄等人针对王肃的这个事件背后其实就是鲜卑保守派针对汉化改革派的一次博弈。
但为什么后来咸阳王元禧等人就上奏皇帝,告元澄擅自拘禁宰辅之臣,元澄被免官还府,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呢?从这件事情来看,当时北魏推行汉化实际上已经很长时间,在朝堂上下汉人已经占了一定的比例,鲜卑贵族想要改弦更张其实已经是有难度的了。所以在朝堂上下的博弈下,元澄等人不得不妥协,元澄先是被免官,然后又启用不过是鲜卑贵族的一种妥协罢了。
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魏孝文帝在主持北魏朝堂这一段时间,由于全面推动汉化,在朝堂上下已经形成了一股合力,任何想要开倒车的势力在这样的合力面前也不得不妥协退让。
所以在历史上关于魏孝文帝的评价,正面意义远多于负面声音。魏孝文帝在历史上其实是罕见的识大体,懂大局的君主。魏孝文帝的亲生父亲被冯太后所杀,魏孝文帝和冯太后之间其实是有矛盾的。但是我们看到魏孝文帝虽然可能也记恨冯太后,但是他知道冯太后的坚决推进汉化政策是对的,所以他继承了冯太后的权力之后,全面延续了冯太后的政策,坚决的推动北魏的全面汉化,甚至不惜跟朝堂上下博弈,通过迁都实现了改革策略的推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元恂的叛乱和被杀就证明北魏的鲜卑贵族在汉化这件事情上跟魏孝文帝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激化了,魏孝文帝推动汉化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动了鲜卑贵族的根基,所以魏孝文帝本身也是以身家性命押在了改革上。
也正是因为魏孝文帝推动全面汉化,说汉语,穿汉服,实行儒家礼仪,改汉姓,与汉族士族通婚等举措,再加之以继承和延续冯太后推动的均田制和三长制,并借鉴汉人的官吏制度改革和监察考核,才让北魏的统治从落后的游牧管理模式迅速的提升到了先进的农耕文明的管理,而这种制度的逐步推进和改变,才让任何继承者上位后,再想后退都变得很难。
为什么魏孝文帝宁肯得罪很多鲜卑的既得利益集团也要推进全面汉化呢?我们前面提到过,其背后的动因就是魏孝文帝是接受汉化教育长大的,他看到了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先进性,他也知道如果北魏能推进全面汉化,就能大大推进北魏从游牧民族的政权转变为农耕文明的政权的速度。而北魏要想壮大,只能向南方发展,那就要接纳更多的南方的汉人和世家大族,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要想让这些汉人和世家大族接受,也只能推动政权的汉化,并标榜自己是炎黄子孙,来标榜自己政权的正统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魏孝文帝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他不想仅仅做鲜卑人的君主,而是天下的帝王,要做天下的帝王,那就要让自己得到天下人的承认,靠武力得人心是很难的,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承认,那就要证明自己的权力来源于天授,也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天和汉人的天是一个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魏孝文帝推动的全面汉化改革让北方包括鲜卑族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全面接纳汉文化,融入汉文化,并成为了汉文化的一部分,这才让中国在南北朝之际没有因为两个政权的对立而跟欧洲一样分裂成不同文化的国家,最后造成在东亚大陆上小国林立,战火纷纷的局面。而文化的隔膜是几千年都很难融合的,就如同欧洲,这么多民族,这么多语言,即使有些政治力量想要推动欧洲一体化几十年,依然难度重重,文化的融合本身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文化不能融合,那么政治,经济就很难深度融合,而遇到一些危机,这些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往往还很容易激化,就如同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等国家之间常年的民族冲突,种族冲突导致战火纷仍的局面一样。所以我们现代中国人其实应该感谢历史上的魏孝文帝以及其主导的汉化改革,他实际上缔造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而之后的隋唐其实是在北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而不是在南朝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当然很多人也批评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解体,站在鲜卑人的角度而言全面汉化丧失了鲜卑人的传统和文化。但作为现代人而言,我们要知道世界始终是处在变化之中的,任何民族,任何政权都在不断的吸纳更先进的文明的成果,向人类公认的先进的文明靠拢,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的进步,对待历史千万不要用静止的思维去看问题,就如同我们站在现在看待极端原教旨主义的宗教,他们力图恢复到中世纪我们都会觉得可笑和可悲,那么我们看待魏孝文帝的改革其实也是一个道理。魏孝文帝积极的接纳先进的文明,并推动改变自己的民族和种族向先进文明靠拢,这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的选择。站在北魏的鲜卑人的角度而言,可能这种改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站在北方人的角度,魏孝文帝的改革让中国的北方没有脱离汉文化,甚至后来成为了汉文化的主导者,并塑造了后来的璀璨的隋唐文化,让汉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这就是魏孝文帝对历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