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芦的功效与应用
漏芦的功效与应用
基本信息
药材名称:漏芦
拼音名称:Lou Lu
别名:狼头花、大脑袋花、野兰、鬼油麻、和尚头、独花山牛蒡、华州漏芦、禹州漏芦、琉璃玉蓟
科属: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
产地:我国北方各省多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
性味与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归胃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中成药应用
共有 30 种中成药使用漏芦,包括乳癖消片、坤元通乳口服液、益母康颗粒、母乳多颗粒、乳泉颗粒、通乳颗粒、下乳涌泉散、乳核内消液、乳泉冲剂、血宝胶囊等。
应用
乳痈肿痛,瘰疬疮毒:本品为治疗乳痈常用药,常与瓜蒌、蝉蜕等同用;治疗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常与大黄、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治疗痰火郁结,瘰疬痰核,常与昆布、海藻、连翘同用;治疗湿疹湿疮,常与苦参、荆芥、白鲜皮等同用。
乳汁不下: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同用,治疗乳汁不下,乳房胀痛;若为气血亏虚,如少清稀者,常与黄芪、鹿角胶同用。
筋脉拘挛:本品常与地龙、威灵仙、补骨脂等同用,治疗筋脉拘挛不伸。
用法用量
煎服,5~9g。外用、研末外用或水洗。
注意事项
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润透,切厚片,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炮制工艺
拣净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祁州漏芦根含挥发油。新疆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种子含蓝刺头碱及蓝刺头宁碱。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与士的宁的作用相似,小剂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肌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血管性营养不良的病人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也有治疗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引起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心可使心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耳表现血管扩张。
(3)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蓝刺头碱可使猫离体肠管张力增加,对兔离体肠管则抑制。其致痉作用较士的宁弱。
(4)抗真菌作用:漏芦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肥胖症:漏芦、决明子、泽泻、荷叶、汉防己各15g,生地、黑豆、水牛角、黄芪各30g,红参6g,蜈蚣2条,水煎浓缩至100ml,每次50ml,每日2次口服。体重在90kg以上者每次可加至75ml。服药1周后51例中体重减轻0.5kg以上者48例,3例服药后无变化。51例中服药后食欲下降者32例,血压下降者3例,9例水肿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多数患者睡眠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河南中医》1988,2:30)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用消癖散治疗有效。组方:瓜蒌仁、全当归各300g,薏仁500g,制香附250g,漏芦、王不留行、制甲珠各200g,木通150g,乳香、没药、甘草各100g,共为细末,每次开水送服10g,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126例,痊愈118例,显效7例,好转1例。(《江苏中医杂志》1987,8(11):9)
治疗缺乳症:黄芪40g,党参30g,当归15g,生地15g,麦冬15g,桔梗10g,木通10g,炒王不留行10g,炮山甲6g,通草6g,皂刺6g,漏芦6g,天花粉6g。上药共为粗末,先用猪前蹄1对,煮烂取汁,去浮油,以汁煎上药末,顿服。或用上药细粉,每服30g,每日2次。用猪蹄汤冲服。两法均应加红糖适量,两乳房以热碗罩之,使出透汗,疗效更佳。气血两虚者,参、芪加倍;血虚肝郁者炮山甲、通草加倍。治疗175例,服药1剂愈者75例,服药2剂愈者44例,服药3剂愈者28例,服药3剂以上愈者23例,无效5例。(《陕西中医》1984,5:17)
茶疗食谱
- 漏芦茶
[材料]:漏芦5g、绿茶3g
[做法]:用25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后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强心,降压
[用途]:发热;乳痈;目赤;尿血;高血压
[来源]:来源于《日华子本草》
- 漏芪茶
[材料]:漏芦5g、黄芪3g、连翘3g、大黄0.5g、甘草3g、绿茶3g
[做法]:用400ml水煎煮漏芦、黄芪、连翘、大黄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解毒祛脓
[用途]:痈疽疮疡;急性炎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 漏蒌茶
[材料]:漏芦5g、瓜蒌3g、绿茶3g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清热通络
[用途]:产妇乳汁壅滞不通;乳房胀痛;乳房痈肿
[来源]:来源于《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