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认知篇三:现代货币的创造过程
货币认知篇三:现代货币的创造过程
现代货币体系下,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到复杂的金融机制。本文将通过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深入探讨贷款如何创造存款,以及偿还贷款如何消灭货币供给。
一、贷款创造存款的理论推演
通过上两篇的介绍,相信各位已经掌握了货币的基础知识,并对货币的宏观流动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篇在此基础上讨论现代货币的创造过程。在本文开始前,强烈建议还没看过前两篇内容的朋友去回看一下相关的内容,会对本篇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帮助。具体链接如下:货币认知篇一:货币供给和央行,货币认知篇二:货币的流动方式
在讨论前,我们先来引出一个问题:是存款创造了贷款,还是贷款创造了存款?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案例:甲把100元存进了银行,银行为了盈利当然要把这笔钱贷出去,但是由于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银行不能把所有的存款贷出,需要留存一部分到央行的账户,作为存款准备金。这里我们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10%,那么银行在吸收了甲的100元存款之后,需要留足100*10%=10元作为央行的准备金,将剩余的90元贷给乙。
乙收到这贷款之后,再次存入银行,银行同样需要留足90*10%=9元作为准备金,而将剩余的81元再次贷出,这样循环下去,最初的100元的存款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最终创造出了100+90+81+……=1000元的存款,以及90+81+72+……=900元的贷款。在有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情况下,最初的存款经过信贷扩张后,最终能派生出多少存款或贷款,实际上就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那么最终存(贷)款金额=初始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应的,我们用最终创造的存款金额除以最初的存款金额,得到的数值就是货币乘数。在本案例中,用1000除以100得出的货币乘数为10,也就是在10%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经过商业的信贷扩张,理论上最高可以创造10倍的存款。
这个案例虽然可以解释货币创造过程,但却存在一个问题:例子中一开始就假定了甲有100元钱,没有初始的100元,也就没有后面由此派生出的1000元货币供给。教科书讲述的是一个以存款为起点来创造货币供给的理论。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甲最初拥有的100元存款是从何而来呢?
上述教科书的例子其实展示的是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而并不是全部的过程。例中以甲拥有100元为前提的假设,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经济体中天然就有人拥有100元的货币,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我们可以尝试来推演一下货币创造的真实情况。在开始前,我们要清楚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央行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除了央行外,没有哪一个自然人或者机构天生就拥有100元的存款,因为它们无法为自己印钱。央行这种“印”出来的钱,也被称为“基础货币”。同时,商业银行由于也不具备自己“印”钱的权利,所以央行需要给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这样后续商业银行才有额度通过消耗这些“准备金”进行放贷。央行通过向商行注入“基础货币”的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在得到了央行的贷款以后,再通过不断的信贷循环,最终创造了大量的存款。这种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所创造的存款又称为“派生存款”。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都是因为先有贷款的需求,才有后续存款的创造,所以是贷款创造了存款。
接下来让我们就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看一下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放贷过程中,资产负债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会加深我们对“贷款如何创造存款”的理解。
开始前我们先做两个假设:一是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存款准备金”统一设定为10%;二是简化模型,我们假设经济中仅有一家商业银行。一个人花掉的钱会成为其它人的收入,其它的人拿到这笔收入后,也会将相应资金存回银行。
对于这样的假设虽然是比较理想,但是由于我们是拿实例来分析银行如何创造存款,如果我们站在宏观角度上来看,在特点的时间,不会存在一家银行只有资金转出,没有存入的现象。所以整体上各商业银行在特点的时间内流入和流出的资金大致是均衡的。为简化我们分析的框架,就假设经济体中只有一家银行,这不影响分析结果,接下来就是实例演示:
首先,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20000元的贷款,在成功获批以后,商业银行会借记:“存放央行”,贷记:“再贷款”,这样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20000元,具体的变化如下:
此时央行虽然给商业银行进行放贷,但是其实并没有把20000元的真金白银打到商业银行,从会计角度出发,央行给商也银行的贷款只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放央行”科目里的数值,在接下来商业银行放贷的过程中,会逐渐消耗“存放央行”科目中的超额准备金,直至消耗殆尽。由于此时商业银行是从央行获得的贷款,而并非从客户出吸收存款,所以这里不计提法定准备金。
有了超额准备金之后,商业银行就可以给客户放贷了,如果此时有客户甲向银行贷款16000元,那么银行应借记:“存放央行”,贷记:“发放贷款”,此时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如下所示:
可以发现在银行发放贷款之后,银行资产负债总规模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有的会计变更只是资产端的“存放央行”和“发放贷款”两个科目之间进行;在贷款后银行的“存放央行”科目减少16000元,同时“发放贷款”科目中增加等额16000元,银行资产端的总规模和之前不变,同为20000元。
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的数字,就实现了贷款的发放。商业银在没有任何的存款的前提下成功放出了贷款,现代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不需要有相应金额的存款为前提。同理,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也没有把真金白银的现金给到贷款的对象甲,银行做的仅仅是在甲的账户上增加了一个数字而已。现代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过程只是一种在会计层面上的计数游戏,只要银行有足够的超额准备金,那么银行就可以一直进行放贷。
值得注意的是,甲在获得贷款以后,不能将贷款存回自己的账户,这会造成“存贷双高”的问题,这是监管不允许的。一般银行的贷款都是有专户来进行管理,贷款资金只能用于消费或者给他人转账。
甲在获得16000的贷款以后,马上就用16000元的贷款向汽车供应商乙处购买了一辆二手车,乙在收到甲的账款后将16000元存入了银行,那么此时银行应借记:“存放央行”,贷记:“吸收存款”。具体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由于银行吸收了乙的存款,资产端的“存放央行”科目金额从之前发放贷款后的4000元上涨至20000元,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金额也增长到36000元。虽然之前提到的贷款过程本身不会导致银行报表的结构发生变化,但是贷出的款项兜兜转转来到了乙处,并由乙重新存回银行的时候,就会引起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规模同时增加,这种情况就是银行的扩表过程,也就是银行制造货币乘数的过程。
由于乙存到银行的16000元钱属于个人存款,所以银行应计提1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样银行计提的法定准备金为1600元,超额准备金剩余18400元。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意义是增加超额准备金,以便日后银行可以用相应的余额来进行放贷。
接下来假设丙由于经营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18400元,那么银行应借记:“发放贷款”,贷记:“存放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如下:
虽然之前银行只吸纳了乙存入的16000元存款,但是此时银行仍可以向丙提供18400元的贷款,原因就在于银行在之前扣除了1600元的存款准备金之后,仍有18400元的超额准备金;或者从另一方面说,由于之前客户甲贷款的金额比较小,并没有将超额准备金耗尽,这样银行后续还可以贷出比存款金额更多的贷款。这个实例再一次说明了银行在贷款之前不需要拥有存款,只要超额准备金没有消耗殆尽,那么银行就可以进行放贷。
丙向银行贷款之后,银行剩余的1600元“准备金”已经全部计提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此时银行超额准备金已经耗尽,无法继续进行放贷。
丙在获得贷款之后向丁支付了18400元的货款,丁在收到货款后又存回了银行,那么此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如下:
当丁把收到的18400元的货款存到银行以后,银行的准备金又回到了20000元,但是要从中计提1840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样加上之前16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余额,总计为3440元。从市场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会影响准备金总体金额,但是在不断地信贷循环中,超额准备金却一直被消耗。在本例子中,随着贷款业务开展和新的存款不断存回银行,银行计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也由最初的0元一直增加至3440元,在没有从央行获得新贷款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持续进行上述的放贷循环,那么最后超额准备金会消耗殆尽,此时也就是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极限。具体的推导公式我们在前文已经给出,这里不在赘述。
由于在丁存入银行后,银行所计提的法定准备金总额已经来到了3440元,那么接下来银行最多向戊提供20000-3440=16560元的贷款,至于后续信贷过程我们这里就不再推导了,大家可以自行试一下。在上述信贷循环中只有乙存入的16000元的存款情况下,银行此时发放了34400元的贷款,并且创造了34400元的存款。所谓“派生存款”就这样被商业银行创造了出来。上述例子中全部的复试记账方法如下图所示:
二、偿还贷款会消灭货币供给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假设在贷款到期后,丁向丙支付18400元的货款,丙将收到的货款用于偿还贷款,那么银行会计会做如下的记账: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内部客户进行转账的行为在记账中会出现“借”和“贷”同时抵消的情况,这样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当丙收到丁支付的款项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这时如果丙用收到的货款来偿还贷款时,银行应借记“吸收存款”18400元,贷记“发放贷款”18400元,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为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偿还了贷款,那么资产端的“发放贷款”由原来的34400元下降至16000元,偿还的行为导致贷款总额下降。但是在贷款下降的同时,银行负债端的“吸收存款”的科目也由之前的34400元下降至16000元,在偿还贷款之后,存款也随之消失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也同时由原来54000元下降至36000元,这就是银行的“缩表”过程。
上述例子可以说明,如果银行的贷款者偿还贷款,那么对应这部分的派生存款也会一同消失,如果贷款这偿还所有贷款,那么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上只剩最初从央行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贷款的需求,那么商业银行也会选择偿还央行的贷款,届时央行收回了投放的基础货币,那么经济中的所有流通的货币也将一起消失。在现代货币创造的体系下,偿还贷款就等于消灭货币,是贷款创造了存款,没有负债也就没有货币。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的发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所需要的货币总量就必然会增加,这样经济体中的负债也不可避免地要一直增加。人类无法主动减少负债,因为消灭负债就等于消灭货币供给,没有货币共计就更不用说经济的发展。有一些结论往往非常反直觉,但是我们通过对底层逻辑的推理确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进入信用货币的时代之后,除了债务货币化以外,还没有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更好方式,这可能需要我们在日后进一步探索发展新的货币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