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打造「第二大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打造「第二大脑」

引用
少数派
1.
https://sspai.com/post/89626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能够获取的到的资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如何处理好我们已经接触到信息,是数字时代提高效率的关键。我们的大脑是CPU而非存储器,应该建立第二大脑作为我们的资源库。

打造第二大脑的核心是信息处理个人系统建立,针对这两点作者分别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CODE信管法则和PARA资源存储系统。

CODE 信管法则

“信管法则(CODE)”指的是: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没有经过提炼的信息就不是属于你的,而没有输出的存储近似于是无效的,知识的核心在与输出与分享。

抓取什么信息?

简单来说值得存储的信息有四个特性:

  1. 启发性:对你来说是有启发的观点或者评论。
  2. 实用性:一些技能、技巧类的文章,或者对你当前项目有用的信息。
  3. 个性:一些你感兴趣的人他们的经历与总结,或者你自己的想法。
  4. 新奇性:让你大呼“哇,我怎么没想到”的内容。

一个有效的对策则是,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即可。

也有一些不适合记录在个人系统中的信息,比如:

  • 敏感/涉密信息
  • 特殊格式信息:专用格式psd等
  • 容量巨大的信息:视频、压缩包等。
  • 需要协同的信息

你还可以做的是,问自己一些有趣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收集信息,比如:

  • 如何让自己不再沉湎于过去,更好地活在当下?
  • 如何制定与中长期目标相吻合的投资策略?
  • 从“无脑消费”到“专心创造”的转变是怎样一种体验?
  • 如何走出“囤书而不读书”的窘境?
  • 如何才能又快又轻松地完成任务?
  • 其他你觉得有意思的问题~

抓取完信息,你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组织它们,这时候就轮到了PARA资源系统上线了。

PARA 资源系统

PARA系统有效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在于:

以项目为核心,重行动、轻分类。项目成为你数字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从此你不必再根据各种纷繁芜杂的主题乃至二级主题进行笔记分类,而只需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条信息放在哪个项目里最管用?”

在PARA系统中,每一条信息都可以被划入以下四大类别中:

  1. “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比如我正在为我的写作收集资料,我的灵感碎片就可以放进项目/写作中,任何与当前项目有关的内容,都需要放进对应的项目中;
  2. “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或者感兴趣,比如健康、家庭、旅行之类的,这类内容比较容易转换成具体的项目;
  3. “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但不一定与当前项目有关的内容(但可能未来会有关),比如我对历史感兴趣,我对最近读的历史一些想法,或者他人有意思的书评就可以放到这里;
  4. “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如何判断资源归属?

简单来说分为四个层次:

  1. 该笔记对于哪个项目最有帮助?
  2. 若无:该笔记对于哪个领域最有帮助?
  3. 若无:该笔记属于哪种资源?
  4. 若无:请将其归入存档,或者,别保存。

构建第二大脑的 12 个步骤

1)明确信息抓取内容

可以把第二大脑想象成一本私密的札记或日记本。你最想要获取、学习、探索或分享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两到三种重点内容。

2)选择笔记应用程序

具体参考后面「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

3)选择信息抓取工具

比较使用“延时阅读”应用保存你感兴趣的在线文章或其他内容,然后集中一个时间阅读,可以使用印象笔记 or Cubox(我在使用的,之前介绍过)。

4)构建 PARA 系统框架

设置 PARA 系统的四类文件夹(项目、领域、资源、存档),并以行动为导向,为每个活动项目创建一个专用文件夹(或标签)。从这一步开始,你需要专心抓取所有与项目相关的笔记。

5)通过回答自己感兴趣问题获得灵感

列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并保存为笔记,以供抓取信息时参考。使用这些开放式问题筛选值得保存的内容。

6)自动抓取电子读物的重点内容

创建一个免费的系统集成,将阅读应用(“稍后读”或电子书应用等)中的精彩内容自动发送至你的数字笔记中。

7)实践“渐进式归纳法”

对自己已有的笔记逐步进行提炼总结,直到几句话概括,使用加粗、高亮等格式标注重点,增强笔记的可见性。

参考👇:

在flomo上写的笔记

8)就“半熟素材”开展实验

首先选取一个混沌、庞杂或者困难的项目,然后再聚焦于其中的某个片段,例如商业提案、图表、活动流程等。请将项目分解成多个零碎步骤,然后试着推进其中的某一个。接着,与至少一位亲友进行分享并获取反馈。

9)在某一目标上取得进展

选取活动项目中的某个具体目标,并从自己的资源中寻找是否能够推动目标的内容。

10)策划一次每周小结

在你的日历上标注每次每周小结的时间,从而培养每周进行自我回顾的习惯。

11)评估你的笔记记录能力

12)加入个人知识管理社区

与同样进行知识管理的人们讨论聚合。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

蒂亚戈·福特把知识管理者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建筑师,她们喜欢把知识有结构化地组织起来,比如按照表格的模式,安排一些固定的属性,她们的知识管理就像在建筑,一层层累加,这类人最适合的工具就是Notion

第二类是园丁,她们喜欢随手记录,并把笔记相互关联起来,追求的是像耕耘花园一样,她们的笔记可以有机、随意生长,这类人最适合的工具就是近期比较热门的双链笔记,类似ObsidianRoam之类的。

第三类是图书馆管理员,她们希望能够尽可能抓取网络上有益的信息存储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并分门别类,未来游泳时是能够快速抓取并获得详细的内容,这类人比较适合的工具是印象笔记之类的,因为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做得非常好,能够在多个平台抓取内容并存储。

以上的三类各位可以自己对号入座并选取适合的工具,当然工具的选择也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多个工具组合使用也是很不错的。

结语

最近在读《人类简史》,作者提到认知革命帮助智人从自然进化中脱颖而出,如果说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工具让我们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端,那么数字时代如何使用工具是一场新的认知革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