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 | 世界上最大的海龟——棱皮龟
海洋科普 | 世界上最大的海龟——棱皮龟
在浩瀚的海洋中,有一种神秘而庞大的生物,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龟——棱皮龟。这种体型巨大的海洋爬行动物,不仅拥有独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还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棱皮龟的世界,探索这个海洋巨人的奥秘。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属爬行纲、龟鳖目、棱皮龟科、棱皮龟属动物;其又名革背龟、燕子龟,是现存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也是当今世上第三大爬行动物。在威尔士曾发现过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个体:重达916千克,体长达到2.6米。
棱皮龟的基本形态特征:头大,颈、尾短,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它们不耐低温,因此常常在浅层海水中活动。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热带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的热带海域,偶尔也见于温带海域。
游泳潜水健将
我们都知道,陆龟的壳是由坚硬的角质层构成,普通海龟也有硬硬的壳。而棱皮龟与其他海龟不同,它们的背面没有角质板,并且被柔软的革质皮肤和富含脂肪的肉覆盖着,上面分布着七条纵贯背甲的棱脊,摸起来有黏性,类似橡胶。一般海龟耐低温,潜水能力较差,而棱皮龟则相反。它们的褐色脂肪,能让它们在低至5℃的水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与新陈代谢,加上那极具韧性的软骨气管和能抵抗高压的较软背壳,让它们得以潜到寒冷黑暗的1280米深海(最高纪录)。不过,它们最喜欢待的还是200米以内的水层。
棱皮龟的后肢扁短,指骨十分延长;前肢远长于后肢,约为后肢的2~3倍。前肢张开的最大纪录有2.7米,其肢体桨形身材为它在水中游动提供充足动力。其在海中,能以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移动,故而被称为海中移动速度最快的爬行动物。但是,在陆地上棱皮龟就与其它海龟的移动速度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一台吃水母生物机器
众所周知,海龟是没有牙齿的,它们有的是锐利的喙以及倒刺,但海龟科成员只有喉咙有倒刺,而棱皮龟的倒刺从嘴巴延伸至消化道,这些角质皮刺不仅用于吞咽食物,还可防止猎物逃脱。因此它们的进食方式尤为特别,其是将食物“吸”进去而不是“咬”进去。然而倒刺的存在,也让它们无法将误食的垃圾排出体外,从而消化不良导致死亡。
棱皮龟与其它海龟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棱皮龟比其它海龟更爱吃水母,有“吃水母的潜艇”之称。棱皮龟一天就能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73%的食物,换算成热量就是1.6万卡路里,高出其生存所需3~7倍,简直就是一台吃水母的机器。 刚破壳的小棱皮龟只有7.6厘米,吃掉大量水母之后体长平均可以达到1.5米,然而由于视力不好,棱皮龟常将塑料袋当做水母吞咽,导致肠堵塞,步入慢性死亡之路。
棱皮龟是杂食性动物,除了水母外,还以鱼、虾、蟹、乌贼、海星、海参和海藻等为食;另外最让人奇怪的是,棱皮龟小时候是吃肉的,反而长大了变成了吃素的。
迁徙排卵
棱皮龟为了产卵,常常需要经过50006000千米的迁徙,这个距离在所有海龟中首屈一指,即便在所有迁徙动物中,棱皮龟所花费的迁徙时间也是最长的。自然状态下,雄棱皮龟进入海洋后就不再上岸了,雌棱皮龟大多待在远离海岸的海域,在海上完成交配,在产卵的时候它们才会游到热带地区的海滩,通常在夜晚爬上沙滩的高潮带,在沙子柔软、倾斜度较缓的沙滩上选择一处被树木遮盖、较为黑暗的区域挖一个大坑,将卵产在坑里,然后用沙子盖好。这个过程会重复几次,才能将卵全部产完。为什么是较为黑暗的区域呢?这是因为棱皮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中,它们的眼睛缺乏适应陆地环境的夜视功能,黑暗的树丛和在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海洋之间的反差为雌龟提供了方向。海龟一般25年繁殖一次,加之棱皮龟要2530年才性成熟,但海龟的平均寿命都在5070年,故一生繁殖次数屈指可数,保护之路极其艰难。
雌龟每次产下90150枚卵,经过6570天的时间,小棱皮龟便出生了。它们只有60%~70%的孵化率,小棱皮龟孵出后,雌棱皮龟早已返回大海,它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回到大海生活。从龟巢到海边尽管路程不长,却危险重重:小棱皮龟体壳柔软,各种大型鸟类,蛇,甚至是螃蟹都虎视眈眈。因此在孵化后,至少有过半的小棱皮龟都夭折了,只有极少数的小棱皮龟能够存活、长大。
特别之处
棱皮龟有着出色的体温调节能力,在温度低于10摄氏度的冰冷海水中,它们依然能够保持25摄氏度左右的体内温度,在温暖的热带海域,它们能够维持体内温度仅高于水温1~3摄氏度。
它们的自我调温能力得益于其独特的“抗寒大杀器”;其一,巨大的体型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较为长久地保持体内热量。其二,棱皮龟体内具有丰富的褐色脂肪组织,它是一种特异化的产热组织,能进行高效的非颤栗产热活动,相当于在身体里加上一层电热毯和保温层。其三,其具有强壮而独立的胸肌,胸肌稳定的新陈代谢不随体温变化而变化。其四,棱皮龟气管内面有厚厚的血管层,可以帮助其在寒冷环境中呼吸到温暖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