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代书家眼中的《书谱》:一部跨越千年的书法经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代书家眼中的《书谱》:一部跨越千年的书法经典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la/9268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代表作,被誉为“唐草之冠”。这部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系统阐述书法理论的经典著作。从唐代至今,历代书家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技法、风格、理论价值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本文将从多个朝代的视角,梳理《书谱》的经典点评,展现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孙过庭《书谱》作为唐代书法理论与实践的巅峰之作,历来备受推崇。其草书笔法精妙,理论深邃,历代书家从技法、风格、理论价值等多角度给予高度评价。以下是按朝代梳理的经典点评:

一、唐代:奠基之誉

张怀瓘(《书断》)

  • “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
    肯定其笔法承袭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兼具锋芒与创新,誉为“唐草之冠”。

窦臮(《述书赋》)

  • “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字一类,一字万同。”
    虽暗指其草书风格稍显单一,但承认其规范化的技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代:法度与才情并重

米芾(《海岳名言》)

  • “凡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运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
    盛赞其草书直追晋人风骨,笔法看似散逸实则严谨,是唐代继承二王法度的最高成就。

黄庭坚(《山谷题跋》)

  • “过庭《书谱》妙于执笔,如庖丁解牛,神行官止。”
    以“庖丁解牛”喻其运笔自如,技法臻至化境,兼具理性与灵性。

三、元代:承前启后的典范

赵孟頫(《跋孙过庭书谱》)

  • “唐人之书,论法度终归过庭。”
    强调《书谱》为唐代法度集大成者,其草书章法“疏密相生,刚柔并济”,堪为后世范本。

鲜于枢(《困学斋杂录》)

  • “草法至过庭,规矩尽显,学者得此可免野狐禅。”
    认为《书谱》是学习草书的“正脉”,能避免学习者误入狂怪歧途。

四、明代: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书谱》用笔破空杀纸,如剑客舞刃,无一钝笔。”
    称其笔力劲健凌厉,锋芒毕露,且理论“直指书道本源”,堪称“双绝”。

项穆(《书法雅言》)

  • “过庭《书谱》,文理精微,字法高古,非深于书者不能道。”
    从文论与书艺双重角度,赞其内容深刻与形式精妙的高度统一。

五、清代:碑学视角下的再发现

包世臣(《艺舟双楫》)

  • “《书谱》结体空灵,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以碑学眼光肯定其章法布局的自然天成,认为其“虚实相生”暗合魏晋风度。

刘熙载(《艺概》)

  • “孙过庭《书谱》,右军之后,一人而已。”
    将其置于王羲之之下、历代书家之上的至高地位,尤赞其“五乖五合”论揭示创作本质。

六、近现代:经典地位的巩固

启功(《论书绝句》)

  • “谱牒文章笔有神,行间醉素亦逡巡。唐人真迹存多少,一卷书谱抵万金。”
    指出《书谱》真迹的珍贵性,其艺术价值远超怀素、张旭等狂草大家。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 “《书谱》如清泉泻石,既见法度,又得天真,千年独步。”
    从技法与意境融合的角度,称其为“理性与感性的完美平衡”。

核心评价总结

技法层面

  • “二王正脉”:笔法承袭晋人,提按转折皆合法度。
  • “破而愈完”:看似率意散漫,实则章法严密,开合有度。

艺术境界

  • “刚健含婀娜”(赵孟頫语):兼具力感与柔美,形成独特“唐草风骨”。
  • “文墨双绝”:三千余字一气呵成,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理论价值

  • “书论法典”:首次系统阐述书法创作规律(如“执使转用”“五乖五合”)。
  • “批评范式”:建立“神、妙、能”品评体系,影响后世书论千年。

争议与反思

  • 元代质疑:部分书家(如袁裒)批评其“过于程式,少天然之趣”。
  • 现代视角:有学者认为其理论重技法轻个性,但对初学者的指导意义无可替代。

《书谱》至今仍是学习草书的必临之作,历代点评不仅印证其经典地位,更揭示了中国书法“法度与性情”的永恒辩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