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名长近十年的投资方法论与风控策略
浅论曹名长近十年的投资方法论与风控策略
在上期文章中提到,由于在“新华时期”九年五倍的出色表现,曹名长于人声鼎沸之际(2015年6月)跳槽至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开始了他新的投资之旅。且由于他近乎完美的“择时”,他成功避开了15年三季度的暴跌,并保住了自己的业绩。
然而,到中欧基金之后(2015.11-至今),曹名长逐渐退居幕后,开始带起了新人。与此同时,他的投资方法论也逐渐成熟,并逐渐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深度价值派”代表人物。那么,曹名长为什么会有如此转变呢?他近十年的投资方法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曹名长的投资方法论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曹名长近几年的投资变化,并避免长篇大论,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讲解近十年的曹名长:
- 曹名长的投资方法论与核心策略
- 曹名长的风险控制策略
曹名长的投资方法论与核心策略
近十年曹名长的投资方法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性价比为核心,特别重视安全边际。”
了解价值投资的朋友都知道,价值投资的核心方法就是对不同资产之间进行性价比的比较,并把性价比低的资产换成性价比高的资产。而性价比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个:企业的内在价值与价格。
内在价值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价值投资派的代表人物巴菲特主要用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类似于DCF模型)来判定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价格,一般来说我们用估值来判定。
因此,所谓的高性价比,在理想情况下就是“内在价值高,估值低”。但是,市场很多时候都是理性的。许多时候投资者只能买到“内在价值高,估值适中”或“内在价值适中,估值低”的资产,这也就导致了不同投资者对价值投资产生了不同的选择。
例如“成长型价值投资派”的代表人物张坤,选择的就是购买“内在价值高,但估值适中”的资产,通俗的说就是以“中等马的价格买上等马”。这样做的好处是资产优质,拿着放心,且由于内在价值高,因此容易出现估值溢价,从而获得超额收益。但是,由于买时价格适中,因此一旦遇到情绪性下跌,这类资产就容易损失惨重;而如果买时太贵,那么波动就会很大。这也是许多张坤投资者在21年高点买入后至今亏损20%、30%的原因。
而与之相对的是,“深度价值派”的代表人物姜诚,选择的就是购买“内在价值适中,但估值便宜”的资产,通俗的说就是“以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买的便宜,自带安全边际,且由于买的便宜,容易出现均值回归的现象。但缺点就是容易陷入“价值陷阱”,且便宜的股票成长性往往有限,这对基金经理的要求很高。
因此,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同为“深度价值派”的代表人物,曹名长的选择其实与姜诚类似,他也选择“以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从15年四季度跳槽开始,曹名长就开始强调要“坚守低估值蓝筹”;在16年年报中,他再次强调要选择“低估值,现金流稳定的公司”;18年他再次提出:“展望后市,我们认为最大的利好就是市场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最低的位置。”此外,在20年年报中,曹名长更是直言:“我们认为,“高性价比”其实说的就是要注重“安全边际”,而“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核心要素之一。以任何理由忽视“安全边际”的投资行为,都是非常危险,远的如美国70年代的“漂亮50”行情,近的如我国07年和15年的市场泡沫。”
这更是直接说明了他对价值投资的理解—重视性价比,尤其重视安全边际(估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曹名长而言,只要企业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低估值是他最为看重的,这也是把他列为“深度价值派基金经理”的重要原因。他的投资方法与姜诚一样,都是用“下等马的价格买中等马”。
曹名长的风险控制方式
风险控制,是每个基金经理的必修课,也是投资者判断基金经理的重要标准。而对于曹名长这样的“深度价值派”基金经理而言,风险控制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曹名长主要用哪些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呢?
经过研究发现,曹名长的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三个:宏观研判、低估值与精选行业与公司。
宏观研判
宏观研判,是曹名长常用的风险控制方法。尤其是在“新华时期”,曹名长经常通过宏观研判,来辅助进行决策。但是,随着经历了07-09年与14-15年两轮牛熊转换,曹名长逐渐意识到宏观研判的局限性,并在后来的投资中,更倾向于自下而上进行投资。如果说曹名长过去主要是对市场与经济环境进行预测,那么如今的他,更多地就是研究行业与个股,并力求通从行业与个股更深入的分析中盈利。
低估值
选择低估值的企业与行业进行投资,是曹名长最核心的投资方法。在曹名长的观点中,低估值意味着安全,而安全虽然不能保证挣很多钱,但至少能保证少亏钱。在季报年报中,曹名长也多次提到低估值的好处。例如在刚入职中欧的15-16年初,曹名长就表达了自己要坚持投资“低估值蓝筹”的观点;在18年2季报与年报中,他更是用“低估值就是最大的利好”来表示对低估值的喜爱;在20年年报中,他也直接表示“本基金直接采取的是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这些都体现出低估值在他投资体系中的重要性。而正因为是低估值价值投资,因此在熊市中,曹名长表现的也比较抗跌。例如在18年熊市中(18.1.29-19.1.4),曹名长共计下跌22.44%,位于市场排名前三分之一;在22年至今的熊市中(22.1.1-24.11.5),曹名长共计下跌了11.69%,跑赢沪深300近7个点。这些,都是他低估值策略表现优异的表现。
当然,市场总是盈亏同源的。由于曹名长主要投的是低估值小盘与大盘蓝筹,而19-21年市场长得最好的是大盘成长,因此风格的极度差异,使得他一度遭受质疑。对此,曹名长在20年的年报中表述道:“过去两年特别是2020年,低估值策略面临了严峻考验···但我们可以看到,自从申万风格指数2000年初发表以来的21年间,低估值指数是远跑赢高估值指数的,因此,长期来看,低估值价值策略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
精选行业与公司
精选行业与公司,是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也是曹名长控制风险的重要方式。当然,相比于张坤所说的“优质的公司自然会有人买,所以能自带抗风险的能力”,曹名长更倾向于选择选择那些成长性虽然没那么高,但是业绩稳定增长,估值更低的大中小盘蓝筹股。
说到底,他选股的标准主要有三个:
- 精选具有一定成长性或价值重估可能的行业
- 精选品质优良的公司
- 根据估值的高低对性价比进行排名,并选择最具有性价比的公司进行投资
当然,虽然曹名长非常重视传统行业与低估值蓝筹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成长股不感兴趣,他只是觉得他们太贵而已。从过去的季报中,有多处证据说明了他其实还是在关注高成长行业与股票,只是高企的估值让他难以下手,因此他买的少,卖的早。他的资产配置也就变成了“以低估值蓝筹为主,以高成长为辅”。
对曹名长近十年投资方法论的总结
综上所述,总结来看,近十年曹名长的投资方法论存在以下特点:
以性价比为核心,特别重视企业的估值。在曹名长的理解中,性价比主要分为企业质量与安全边际两部分,而他特别在意的是安全边际,一般来讲就是估值。因此,他主要投资低估值蓝筹股,这也是他被誉为“深度价值派”代表的核心原因。
曹名长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三个:宏观研判、低估值(性价比)与精选个股与行业。宏观研判是他最早使用的方法,但随着投资经验的增长,曹名长对宏观研判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而更多倾向于用低估值与精选行业与个股作为控制风险的主要方式。
至于曹名长为什么会如此选择?他的行业与个股能力圈又是什么?在后续的文章中,将为大家一一揭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