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写作技法:善用“细节描写”,让文章再上一个台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写作技法:善用“细节描写”,让文章再上一个台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8/22/5512889_1148473536.shtml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诀,这也是我多年没有告诉别人的经验——那就是多写细节……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

的确,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能够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有效提升考场记叙文的切入分。

发挥想象,精工细笔,再现原生态生活

经常有同学问“怎么才能把记叙文中的场面写得细腻”,答案是:本着“照实去写,生活什么样,搬到作文中还是什么样”的写作原则,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能力,把场面描写的触角伸向细微处。

大多数中学生的脑中都有这样几个挥之不去的画面:“我的老师”手中似落未落的教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穷酸样;朱自清父亲以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翻爬铁路栏杆。回望历史长河,瞩目特定年代,这三个经典细节便来自当时真实的生活。

当代作家高晓声特别擅长细节描写,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把普通人原生态的生活搬进小说,而且还写得风生水起的。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中午十二点为止,都收一天钱。”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

——节选自《陈奂生上城》

这样的语言文字正印证了细节描写具有双向性的力量——有这种生活经历的读者感慨一笑:归根结底还是过去的生活贫穷啊;无这种生活经历的读者看了这段文字也能想象出这种场景里面的尴尬:陈奂生的一言一行几乎是70年代末所有中国农民的心理状态。大家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所以作家高晓声才能用细腻的笔触写出原生态的细节。

在笔者班级中,有一位同学这样描写他的爸爸吃烧饼:

爸爸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劲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推起电动车上班去了。

看完这段文字,想想我们在生活中不都是这样吃烧饼的吗?“真实、形象、生动、有趣、高分”是笔者对这篇记叙文的评语。

如何产生细节?笔者强调:要以最大的想象力还原在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场景。细化记叙文的场面描写并不困难,一句话概括就是:仔细观察生活,真实再现场景。年轻人对生活都是充满热情的,对生活的观察不可谓不细致,所以大家都具备写好记叙文细节的基础能力。那么在真正动笔的时候,考生需要做的就是运用美术笔法,精工细笔,描画出人物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事件的细微进程。

放大细节,近乎夸张,形成过目难忘的奇效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也可以高于生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允许夸张的,细节描写当然也不例外。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道: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板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圆睁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说起《三国演义》中的战斗场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与“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堪称描写沙场激战的天花板。笔者以为此段细节描写的神来之笔当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还有什么方法能超过如此夸张的笔法?张飞之勇,着实吓人,过目不忘。再看笔者班级学生习作: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本来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但结尾处情节陡转,母亲“啃西瓜皮”这一出人意料的细节无异于向读者的心灵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母爱伟大、母爱崇高、母爱无私、母爱永恒。

情感赋能,举手投足包含浓浓真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代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叫人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明代学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采用华丽的辞藻,不刻意雕琢文字,只是回忆了与祖母、母亲、妻子有关的几个细节化的生活场景。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但就是在这朴实无华的叙述之中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令读者与他一同伤感、一同回忆。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细节描写,正是文章富有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笔者班级有一位同学在习作中这样写: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淡淡文字营造了静静的氛围,触及灵魂,引人共鸣。什么叫观察生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观察,就是一个留心,就是类似于触电时的一个激灵。如果不是有心人,小作者不会去倾听什么脚步声,也许还会责怪父母闹了自己睡觉;如果不是情感丰富,小作者也不可能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的“背影”等经典形象类比。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过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记叙文写作是同样的道理:细节描写,能够使考场作文从枯燥走向生动;使情感从模糊走向真实;使主题从平淡走向深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