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
《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技能学习的关键时期,进行适当的运动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而在体医融合指导下的科学运动,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良好发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龄前儿童运动规划
3-6岁,儿童的运动应该以发展基本动作为核心。学龄前的儿童在肢体运动上还不够熟练,应该多进行一些基础动作的的运动,比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踢等动作,这些动作能为孩子将来掌握许多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外的多个运动指南中也都强调了要为儿童的运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比如,多种目标、多种环境、多种形式、多种强度等等。这样更能满足孩子的身体生理运动需求,同时能让孩子的身体机能均衡发展。
运动应该满足多样性
运动目标要合理、循序渐进
学龄前的运动目标应遵循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以基础动作为重点,避免过早要求儿童完成超出其能力的运动,过早的要求儿童完成超出其能力的运动,儿童不仅不会发展得更快,反而可能更易引起挫败感。
每天运动时间推荐
3-6岁,儿童的运动应该以发展基本动作为核心。学龄前的儿童在肢体运动上还不够熟练,应该多进行一些基础动作的的运动,比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踢等动作,这些动作能为孩子将来掌握许多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180min
国外多份儿童运动指南中都建议儿童每日身体活动总时间至少180min,其中,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时间不少于60min。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儿童每天身体活动越多,其健康效益就越大。但是要注意的是推荐中的“180min”和“60min”都是全天的累积量,并不需要一次性完成。
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20min
研究发现,3岁学龄前儿童户外游戏时会表现的比室内更活跃,有助于增加身体活动量,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酌情减少,但不应减少每日运动总量。户外运动被研究者认为是预防儿童近视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户外活动还可以通过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发育。
减少不良习惯时间
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和屏幕时间
久坐行为是指一系列以坐姿或卧姿为主要动作形式、能量消耗较低的个体行为。屏幕时间是只使用电子媒体设备的时间。学龄前儿童应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任何久坐行为每次应该控制在60min内,且每天的屏幕时间不超过60min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睡眠是必要的机体生理活动,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有10-13h的睡眠(包括1-2h的午休或小睡时间),同时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还容易降低孩子的睡眠质量影响孩子发育。
学龄前儿童运动推荐
运动类型推荐
孩子的运动类型不能太单一,会影响孩子的运动鞋兴趣,《指南》中将运动类型分为了三大类:日常活动、玩耍游戏、体育运动,应鼓励孩子积极玩游戏,全天处于活跃状态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在对不同运动形式进行运动分类的同时,还可按照运动强度进行分类。有研究显示了运动类型与运动强度之间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可作为儿童个性化运动推荐的依据之一。
运动器材推荐
1.儿童跳绳
跳绳是一项纯粹的纵向运动,是最有利于儿童长高的运动,同时因为跳绳场地不限器材简单,深受大家的喜爱。
2.儿童足球
足球能很好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同时足球是一项多人运动,对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
3.儿童滑板车
滑板车是现在儿童圈的明星产品,不论是小区楼下还是公园里都能看到孩子们玩滑板车的身影,这也让滑板车成了孩子间的社交工具,带上滑板车更能让孩子融入他们的小集体。
学龄前儿童运动的监测与评估
采用问卷法、直接观察法、客观评价法等对儿童运动的强度、累积时间进行监测评估,运动对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促进作用应由医学专业人员评估问卷法通过回忆、访谈或日志等形式,一般记录儿童身体活动类型、频率、时间、强度等信息,但也有部分工具仅针对强度进行评价,如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自评量表 。
在学龄前儿童中较少使用心率进行强度分类。同时也应注意,评价不同运动强度时,还应兼顾动作的难度、所用的力量和身体付出的努力程度等。
运动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促进作用,应由医学专业人员评估。
ABCD快乐育儿法:
介绍:ABCD即Abecedarian快乐育⼉法,是⼀个具有⾥程碑意义的科学育⼉体系,将⼉童成⻓的科学原理结合到游戏性的学习活动和⽇常养育中。
ABCD快乐育儿法经过数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证明对儿童健康、情感及认知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长远;其核心理念即在日常的阅读、养育和玩耍中加入科学的亲子互动与充分的交流,来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潜能。
应用:正常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发育迟缓干预,语言发育迟缓训练,自闭症康复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