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济高铁夜战忙 ——石家庄工务段石济高铁线路设备维修作业纪实
石济高铁夜战忙 ——石家庄工务段石济高铁线路设备维修作业纪实
春运期间,石家庄工务段石太直通线路车间的职工们在寒冷的夜晚进行高强度作业,展现了铁路工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旅客安全的高度重视。
1月24日凌晨0点30分,大寒时节,寒潮来袭,石家庄东站上空的几颗星星也被冻得蜷缩不动。但此刻的站场里,轨道设备上却是星光点点,明昧闪动。那是石家庄工务段石太直通线路车间的职工们,头戴着照明灯,正对9号道岔进行病害集中整治作业。
“春运开始了,伙计们一天比一天忙啊” 工长张猛介绍,春运期间列车频次加密,站内石济高铁的线路设备维修保养工作量也随之显著增加。
道岔前端,捣固作业班带班人许晓辉,把钢板尺立在钢轨顶面上,一条翠绿的“光线”打在尺面上,那是激光水准仪打出来的激光标线,他要对比这条激光标线控制起道量。“起!”一名职工摇动液压起道器,钢轨和轨枕被一点点“抬”起来,许晓辉紧盯着钢板尺上的刻度一点点从绿色激光线处升高。“慢点…停!”经历列车反复碾压导致下沉的线路被抬起到了作业高度,由于轨枕被抬高了,需要用捣镐把石砟“杵”到轨枕底部,把它空出来的部分填实,这项作业叫捣固。此时许晓辉向捣固人员挥了挥手,立时“嗡嗡”声作响,两台软轴振动捣固机几乎同时启动。每台捣固机后方由一人控制启动和推行,前方配备四名职工,人手一把长约一米五的震动捣镐,两组人员共计8名“捣固手”,“对头”站在一根轨枕的两侧,弯腰弓步,反复出镐抽镐,对一根轨枕“前后夹击”,把石砟“怼”进轨枕底部。眼看着一根轨枕被捣实了,带班人高喊了声“挪”,盖过了机器马达的轰鸣和八根捣镐的嗡嗡振动声,两组人员或撤步或跟进,向着下一根轨枕开始“招呼”。“这是个体力活,我刚上班的时候,捣镐振的手麻,都抓不牢镐把”刚被同事换班下来的青工田子乙,掀起棉帽,擦了一把潮湿的额头。
“嗒嗒嗒……”职工宋凯凯使用电动扳手,熟练的松开一溜螺母。他所在的作业班要对该处道岔的几何尺寸进行调整。跟随其后的陈卓,迅速摘下弹条,操起小撬棍,起出扣铁。班长宋叶卫,在轨道上放好电子轨矩尺,对照读数显示,指挥着职工们进行轨距调整。“这组可动心轨道岔的岔心是关键部位,结构比较复杂,涉及好几根作用不同的钢轨轨件,调整这里的几何尺寸,牵一发动全身,严格执行作业方案的同时还要结合现场经验,才能保证干好,尤其是高铁设备,更得分毫不差!”说着话,他又用道尺测量了岔心前后几处相关部位的数据。“好,打紧!”随着他握拳示意,两名职工留下对已调整好尺寸的处所安装好扣件上紧螺丝,在电动扳手的“嗒嗒”声中,宋叶卫拎起道尺,先行带领三名职工直奔下一处。
此时,负责道岔曲股起道的石宝海,刚刚完成了检查作业,和作业负责人张猛正在讨论针对该组道岔的整治效果。张猛手里的粉笔在轨枕面上连写带画,石宝海翻看着检查数据修正张猛的设想,二人不时交换着意见,回去后还要把实施后的方案进行修正,为后续对比动态检测数据,分析评价作业质量做好准备。“忙啊”作业负责人张猛说: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天窗点内作业效率,车间采用各工区联合作业模式,一个天窗点内,4个维修工区联合会战,检查工区与维修工区协同配合,人员配置,方案设计,现场进度盯控,每个方面也都要更加精细严格。
此时的现场,大型机械、小型机具的轰鸣声,工具与石砟钢轨的触碰声,人员吆喝声,混合成各声部俱全的交响乐,在寂静的寒夜独自奏响。直至凌晨4点,今日作业已全部按计划完成,乐章渐歇,轨道上点点星光,作业人员正在收拾查点工机料具,认真进行最后的清场和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