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全国的宝塔糖,为什么后来却消失了?
曾经风靡全国的宝塔糖,为什么后来却消失了?
**宝塔糖,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驱虫糖,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它为何会消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历史。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宝塔糖不仅是孩子们的甜蜜回忆,更是对抗蛔虫病的重要武器。蛔虫病是当时常见的寄生虫病,接触温热潮湿的土壤、食用未洗净的瓜果等都可能造成感染。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以夺取人体营养为生,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宝塔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蛔蒿”的野生植物具有驱虫效果,其中含有一种名为“α-山道年”的广谱性杀虫物质。为了便于儿童服用,制药厂将蛔蒿与食糖混合,制成淡黄色、粉红色的圆锥体,形似宝塔,因此得名“宝塔糖”。
1952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20克蛔蒿种子,并在潍坊农场成功试种。然而,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约,撤走了提取设备,导致中国失去了关键的提炼技术。直到1979年,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推广全民服用宝塔糖,它才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但好景不长,仅三年后,宝塔糖就被淘汰,原因是更有效的驱虫药物问世,以及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
宝塔糖的消失,除了技术原因,还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种类的零食和糖果,人们不再依赖宝塔糖来满足对甜食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进步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蛔虫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宝塔糖的需求自然减少。
如今,虽然宝塔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宝塔糖的药理作用
宝塔糖的主要成分是α-山道年,它能兴奋蛔虫神经节,使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不能附着于肠粘膜,最终随泻药排出。排出的虫体都是活动的。这种药物通过麻痹蛔虫,使其随排泄物一起排出体外。
宝塔糖的替代品
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更有效的驱虫药物。这些新药能快速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的生成,致使虫体能量代谢障碍。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绦虫、粪类圆线虫等。
与宝塔糖相比,新型驱虫药不仅能杀死体内寄生虫,还能将虫体融化后随排泄物排出,避免了整条虫子的排出,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宝塔糖的历史意义
宝塔糖的兴衰反映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依赖进口技术到自主研发,从全民驱虫到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宝塔糖见证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虽然宝塔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见证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