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后期,默默无闻的李德生,如何保证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上甘岭战役后期,默默无闻的李德生,如何保证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持续了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战役后期,李德生临危受命,接替指挥并保证战役取得最后胜利。
1952年11月5日,第3兵团下达指示电,决定建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
电报指出:
为便于指挥,决定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同志负责,统一指挥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的反击作战、二十九师的配合动作(三十一师、三十四师担任反击,二十九师担任防御)。
该指挥所归十五军秦基伟军长直接指挥。
为统一炮兵指挥,决定组成炮兵指挥所,由炮七师师长颜伏统一指挥所有炮兵。步、炮指挥所应靠近,以便协同。炮指下之炮群、分群层次不宜过多,以便迅速及时下达命令。
秦基伟当日日记记述:
为了保持和准备同敌人继续作战,争取更大的打击敌人,使朝鲜战局引起新的变化,志司兵团的决心是继续打下去,以十二军主力投入战斗,统一由我指挥。这样战斗的范围就扩大了。今天既不是一个师一个军的问题,而是全兵团全朝鲜的战争形势的改变问题,这个战斗确真具有战略意义的作用。
李德生临危受命
据李德生回忆,他是在向谷山转进途中接到去第3兵团部受领任务通知的。
到兵团部后,王近山对他说:
上甘岭地区形势严峻,第12军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兵团拟在第15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
王近山嘱咐:
战斗情况及时直接报兵团,也要报秦基伟军长,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听从他们统筹调动指挥,相互搞好团结。
查当年文电,在这之前两天(11月3日),第15军在致各师并报兵团、志司及第12军的电报中就提出:
军在德山岘组成指挥所,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统一指挥第34、第45师和所有参加反击作战部队及炮兵部队五圣山地区之各野战炮兵,统一由炮7师颜师长、炮2师赵副参谋长和炮指靳副主任指挥。
此电内容,第12军司令部战中日记有记载,发电日期记为11月4日。
由此可知,在第3兵团正式作出在德山岘建立以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为首的战斗指挥所(以下简称“军前指”),统一指挥所有参战部队的决定之前,第15军就提出了这样的方案。
德山岘位于五圣山东北,距上甘岭约20公里。
上甘岭之战开始后,为便于指挥相继投入作战的部队,第45师、第29师和第15军第31师的指挥所都设在这里。
李德生率指挥所人员到达后,便与第31师指挥所住在同一条狭小坑道内,睡觉时和衣而卧,吃饭到洞外蹲着吃。作战室里相当拥挤,工作紧张而有秩序。
李德生是11月4日进入德山岘指挥所的。
第12军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述,当日,军召集各参战团团长和司令部、政治部科长开会,研究作战任务,确定“李副军长率领司政干部加强卅一师及指挥五圣山之战斗”。
李德生本人回忆,他在去德山岘之前,专门到第15军军部见了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和第45师崔建功师长,听取他们的情况介绍。
崔建功在战后总结报告里说,从11月5日起,597.9高地战斗即“由军前指负责指挥”。
此时,597.9高地反击作战进入巩固阵地阶段,对537.7高地北山的决定性反击尚在准备之中。
12军成为上甘岭主力
李德生到达德山岘全面了解战场情况后,对上甘岭作战提出如下报告:
(1)依目前情况,五九七点九高地之争夺,如敌每日以一个团以上兵力向我攻击,我需以一个营兵力之伤亡以确保该阵地;敌如不投入新生力量,仅将受歼灭之伪二师九师、美七师补以新兵与我争夺,我以九一团(已参战五个连)、九三团(参加一个连)及一○三团之一个营即可确保争夺该阵地。
五三七点七高地地面工事为敌占领,大部坑道为我控制。该高地以东为注字洞南山敌阵地,其南为五三七点七敌之主峰。因之在反击坚守与敌反复争夺中,遭敌阵地之侧击伤亡较大。固之估计九二团全部参加该高地之争夺,尚感兵力不足,而九一团、九三团目前不能动用。
(2)为使上述两高地之争夺更有把握,不致需用时无预备队,或预备队仓促投入战斗,因之建议一O六团跟随前来,以保障两高地争夺之胜利。
(3)若故投入新生力量(廿五师),卅四师则应全部前来。
李德生认为,当前战场形势是,597.9高地阵地趋于巩固,但威胁尚未完全消除;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仍为韩军占据,美军可能从二线抽调机动力量前出增援,形势发展存在变数。他担心的是预备力量不够,为使下一步作战更有把握,他要求第12军继续增派兵力,先增1个团,并做好将第34师全师调上来的准备。
第3兵团批准了李德生的要求,决定继续从第12军调兵加强上甘岭作战。第34、第35师各一部相继被赋予上甘岭作战任务,实际参战的和已做了参战准备的,除第31师3个团外,还有第34师2个团(第100、第106团)和第35师1个团(第103团)。
这样一来,第12军部队便接替第15军成为上甘岭战场的主力。
前面说过,无论是第15军,还是第3兵团,开始时都是立足于以第15军部队完成上甘岭作战任务的,但随着这一作战发展到战役规模,上甘岭就不再只是第15军的任务了,它成为整个第3兵团,以至整个志愿军作战的重中之重。
对于战役指挥员来说,影响战役进程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适时投入强有力的战役预备力量,在上甘岭战场,这支力量就是作为兵团预备队的第12军。
第12军部队参战并成为上甘岭战场主力,是战役发展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
如果说,第12军部队初到时,还只是一支配属力量,那么,随着该军参战部队增多并接替了主要作战任务,它便成为上甘岭战场的主战力量。
对于战役后备力量(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对整个作战进程和结局的决定性影响,秦基伟当时就有明确认识。
他认为,上甘岭战场的争夺,关键在于“钢铁和有生力量”,现代战争就是“打钢铁和人”;“只要我们后备力量的保证,弹药供应上的保证,再在战术指导上不犯错误,打到什么时候都可以取得胜利”。
他分析敌我双方战役后备力量现况,指出:
“从现在看我们较敌人优越的是有了新的二梯队”,而“敌人没有二梯队继续投入作战,无法轮换第一线的作战部队…这样下去对敌人是极大的致命伤”。
他预计,第12军第31、第34师投入战斗后,不仅可以对付当面韩军,即使美军将唯一可调用的第25师用上来,也可以对付它一阵子;那时,再将第15军的第44、第45师拿出来投入反击,取得胜利不存在什么问题。
第12军参战部队是以当好“代表队”的姿态开赴上甘岭战场的。
3兵团的体会与经验
军领导专门发电要求参战部队向第15军学习,积极向第15军首长请求战斗任务,发动部队给友军写慰问信,搞好与友军的团结。
第15军也指示本部队学习第12军参战部队积极求战的精神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必然会发生的一些困难。
第12军第31师投入战斗后,第15军专门发电,通报表扬该部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指挥上注意研究问题,讲究战术动作,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
对于第31师以“小的动作(三五人一个组)控制要点”的战法,秦基伟更是赞赏有加,强调“战术上的问题特别提倡学习卅一师九十一团的战斗动作和指挥”。
这些都表明,第15军和第12军在上甘岭作战中,在一切为了战役胜利的共同目标下,思想上、行动上是团结一致的,指挥协同也是顺畅的,真正形成了整体力量,实现了第15军提出的“不是争一个单位的光荣,而要争取最后胜利,全体光荣”。
直到许多年后,秦基伟在对军事学院编写上甘岭战例教材提修改意见时,还一再强调第12军在战役后一阶段的重要作用,指出应将这个作用写明确,并认为以往的作战总结对这一点写得不够。
毋庸讳言,两个不同建制、不同风格的军在一起作战,指挥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大适应的地方,秦基伟当时说过,“对友邻部队作战中的问题,不能像对待本军所属部队那样直截了当的严肃批评”。
但这属于正常现象,并没有因此造成什么大的问题。
在决定建立以李德生为首的军前指同时,第3兵团还对下一阶段作战的战术问题作了原则提示:
(1)反击成功后,除主峰基点必守外,其他不可不守,不可全守;有利则守,无利则收;敌占去之后,准备好了再反,准备不好则不勉强反;有时机则反,无时机则创造条件再反。总之,要把打与不打,以及打的时机、地点掌握在自己手里。
(2)注意对坑道内外的利用,坑道以内保存自己,坑道以外(地面上)杀伤敌人。完全进坑道,时间长了不行;完全脱离坑道,支持时也长不了,因而要相互结合,各取其长。在坑道内屯兵、休息,坑道外与敌战斗,非万不得已时,不全部退守坑道。
(3)将大小反击结合起来,偷袭、强攻交替运用,攻击方向及道路不断变换,或用兵力攻击,或用炮火杀伤,一切战术手段均不要形成规律,以造成敌人紧张慌乱。
(4)在炮火指挥上,曲射炮火与远射炮火相互交织,既能快速地集中于一点,又能增大射面;突然的火力袭击与逐段杀伤相结合,只要能给敌以极大杀伤,也可准备白天射击。(5)恰如其分地使用兵力。阵地前上放的兵不可过多(一个点上可放一个组到一个班),打退敌人几次冲锋而我之力量消耗将尽时,再由坑道内派出相等的兵力增加上去,以小的代价换取敌大的伤亡。反击兵力应少于敌守备兵力(也不可过少),以加大横宽、缩短纵深的队形一打而上。兵力使用可“番”(以建制单位轮番作战)不可“续”(以“添油”方式不断增加兵力)。
(6)在地面上多做工事,即使挖一个坑、让力量多保存一分钟,也会在战斗中发挥很大作用。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就要抓紧多做工事。
以上各点来自对前段作战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提炼。可以说,仗打到这个时候,从上到下都打出了体会、打出了技巧。
李德生认为,兵团的这些原则指示,是从实际出发的,并给了前方指挥员以充分的机动决断权。
他说:
“这使我和师里的同志得以避免急躁情绪,做好必要的准备,再打有把握的胜仗。”
11月7日,中央军委致电杨得志、张文舟(志愿军代参谋长)并东北军区转邓华,同意加强对第15军作战地区的部署,电称:
你们对加强十五军作战地区之决心和部署是正确的。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为战役规模,并已取得巨大的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全胜而奋斗。
这个电报的拟稿人为毛泽东。
9日,志司接到军委及总参谋部对上甘岭地区作战部队嘉许的电报。
军委办公厅并电告:毛泽东已将志司对十五军等部的嘉奖电批转全国各大军区、各特种兵及军事学院。
这表明,这场发生在上甘岭地区的战事已引起最高统帅部的关注并对其进展感到满意。
537.7高地反击有多仓促?
11月5日之后,“联合国军”停止了对597.9高地的进攻,围绕这个高地的激战宣告结束。
在此之前,志愿军作战重点在597.9高地,指挥机构的精力和炮火也都集中到了这个方向,537.7高地北山只有第29师第87团进行牵制性作战,没有大口径火炮的支援。
从10月30日起,连续10天,第87团5个连兵力,在支援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与敌反复争夺,一个班、个排其至三五人都不失时机地进行攻击,一个小山头一度几易其手,交战和对峙经常发生30~50米距离内。
这段时间,处境最为艰难的是537.7高地北山坑道内的部队。至11月7日,有2个小坑道的人员在粮水断绝、联系尽失的情况下被迫脱离坑道突围。
其中一个坑道(7号坑道),15名伤员和3名体质弱的战士竞饿死在坑道里,只有7人——连指导员和1名副排长、2名班长、2名步话机员、1名战士得以突围生还。
这是上甘岭开战后志愿军防守部队第一次丢失坑道。
秦基伟心急如焚,他在11月10日日记里写道:
反击战斗越往后推,驻守坑道的指战员就越加艰苦,“这种生活不要说已经几天,就是一个钟头都是难受的。勇士们在坑道里会批评埋怨他们的指挥员,你们为什么不关心守在坑道里的战友呢?为什么还不反击将敌人歼灭而解放我们呢?这些批评和怀疑我完全接受,因我完全懂得勇士们的心情和艰苦,他们在坑道中一天的时间比我们坐在房子里的人要长百倍”。
收复537.7高地北山阵地,就这样紧迫地提到战役指挥员面前。
然而,对担负537.7高地北山反击任务的第31师第92团来说,早反击一天便意味着少准备一天。
第92团最初是配属给西方山方向的第44师作预备队的,11月6日受领537.7高地北山反击任务,由开进到发起攻击,前后只有4天时间。
来到一个新的战场,敌情、地形不熟,加之逐次用兵,部队轮换快,来不及了解情况便仓促投入战斗,以致大多数部队到战斗结束时也没弄清高地上的阵地编号。粮弹等物资运输也遇到很大困难。
从德山岘到前沿20多公里,汽车不能通行,一切物资全靠人挑肩扛。为保证每日作战需要,需要2000人运输,但实有运输力量1210人,人手不够,只有调用作战部队,这又使得战斗人员未投入战斗便过早消耗了体力。
第92团二营被抽出来当运输队使用,昼夜赶运物资,整日粒米未进,筋疲力尽之际接到立即投入战斗的命令,战士手中连武器也没有,只有到前沿收集一、二营伤员的武器上阵。
该团投入反击时仓促之状,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