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可以克服生理極限?自我覺察身體潛能,擴展「舒適圈」就能釋放「超能力」
心理可以克服生理極限?自我覺察身體潛能,擴展「舒適圈」就能釋放「超能力」
"舒适圈"指让人感到安稳、不确定感低的环境,若舒适圈始终不变,对自我的认识会受到限制,仅在熟悉的领域里维持平常应有的水准;若能再往圈外多一点,有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刻意练习"是扩大舒适圈、推展自我极限的关键,更是身心灵的修炼。
走在路上时,我们是否曾经去观察自己身体的重心,是偏左还是偏右?当我们转身、蹲下或跳跃时,我们有没有去感觉脚的受力点是偏前还是偏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我们更明白自己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当我们做运动时,是否会觉得某一侧的动作特别流畅,而另一侧却显得僵硬?这些现象通常源于我们对身体的忽视,无论是习惯性的不在意,还是刻意的忽略。我们往往花较少的时间去感受自己的五感刺激,与对重力感与平衡感的觉知。
在外部刺激进入脑部形成知觉后,我们是否有机会去感受和辨识这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能决定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当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便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与极限。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并激励我们去挑战自我。
跳脱舒适圈的人体实验:怕冷的健康男性能成功在冰水中潜水吗?
芬兰纪录片《释放超能力》便是探讨克服生理极限的一个例子。挑战者肖恩本身对冷水非常排斥,甚至从未学过游泳,更不用说在冰冷的水下潜水。然而,在为期一年的人体实验中,他与脑科学家和教练们的互动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能力。他是否真的能克服这些障碍?如果他能做到,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否也有机会"释放超能力"?
讨厌冰水的肖恩接受耐冷训练,第一次他就在冰块浴缸中待了三分钟,超乎他的想象。图/《释放超能力》
影片中的教练提到,他在冷水里能获得全然的平静,这种状态就像是冥想(meditation,或翻译作静观)。不同文化中对冥想的练习方式各有不同,其中,有些练习方式特别强调对于外在感官刺激的觉察。教练的这番话,或许正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他鼓励肖恩找到内在的呼吸,这样才能在寒冷的环境中变得自在。与此同时,脑科学家也告诉肖恩,神经面对压力时的表现,而人是有可能突破压力而克服过往的极限。
教教练进一步解释,"我们的身体其实很聪明,能适应这些挑战。但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适圈里,永远不去挑战自己,那么你就无法成长。"这提到的"舒适圈"概念,正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舒适圈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状态,让人感到安稳并降低不确定感,就是我们的一般能力。然而,若我们的舒适圈始终不变,对自我的认识就会受到限制,仅在熟悉的领域里维持平常应有的水准,而再往圈外多一点,则因为不熟悉所带来的恐惧,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扩大舒适圈要循序渐进,刻意练习是身心灵的修炼
就像是《释放超能力》的肖恩,他勇敢地接受要做出改变的目标:他希望学会游泳,与孩子一起游泳时,万一遇上麻烦,他可以助人。我们若要扩展舒适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极限,并主动去挑战这些极限。这样的挑战不仅能让我们发现新的可能性,还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当我们更细致地关注身体的感受与反应时,便能发现潜藏的潜力与机会。勇于挑战自我,让身体的每一次变化成为成长的契机,开启新的可能性。
扩大舒适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需要时间与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刻意练习"便成为推展自我极限的关键。刻意练习意味着寻找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并设立明确的目标。为了扩展舒适圈,我们必须主动去感受与觉察,寻找自己想要改变的地方,并针对这些部分进行特意的练习。
当我们处于舒适圈内感到安全与自在时,扩展这个圈子需要依赖这种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能让我们勇于尝试过去未曾接触的领域。通过刻意练习,我们的身体与心理将变得更加熟悉,并能适应新技能的挑战。这样一步步的练习,最终能让我们完成既定的目标。刻意练习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学会新技能,还能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力与自信心。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对自我的一次超越,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从容与自信。
在这个探索自我的旅程中,我们需要渐进式的挑战,通过刻意练习而扩展舒适圈。而在之前,我们现在就可以去感知与察觉这些外在刺激对自己的反应与影响。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并勇于面对未知的挑战时,我们将能够释放出潜藏的超能力,开创出不同的生命可能性。每一次的努力与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让我们在探索之路上,只要不带有过度的恐惧,便能走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