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邱少云牺牲,遗体的一处细节引起重视,三等功被改为特等功
1952年邱少云牺牲,遗体的一处细节引起重视,三等功被改为特等功
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场上,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被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忍受烈火焚烧直至壮烈牺牲。这位年仅26岁的志愿军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1952年,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一位年仅26岁的志愿军战士,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忍受着烈火焚身的巨大痛苦,始终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直至壮烈牺牲。
这位英雄,就是邱少云。在最初的战功评定中,邱少云被追授三等功,但是没想到,事后遗体上的一处细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了解完邱少云的事迹后,志愿军政治部直接把三等功改成特等功,这是怎么回事?
烈火中的考验
1952年10月,为了不让敌人谈判的时候耍花招,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们准备发动“金化攻势”。10月11号晚上,391高地附近静悄悄的,邱少云和500多个战友弯着腰,轻手轻脚地钻进了草丛里,他们得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藏好,等到发起进攻的时候才能动。
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本来就难受,他们还得在这么个小地方藏整整两天。而且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不能说话,不能抽烟,连动都不能随便动。
朝鲜的深秋本来就特别的冷,可他们硬是像石头一样,在黑漆漆的草丛里一动不动,就等着进攻的机会。然而没想到,到了第二天中午,却发生了意外。
一架美国飞机呼啸而过,几颗燃烧弹带着怪叫声,掉在了潜伏区附近。
“轰”的一声,一颗燃烧弹好巧不巧,正好落在了邱少云附近,火光一下子蹿了起来,周围的枯草瞬间被点着,火苗很快就烧到了邱少云身上。
邱少云的衣服着火了,头发也被烧焦了,皮肤都被烧得裂开了口子。但他咬着牙,双手紧紧地插进土里,就任凭火烧,一点都没动。
因为他知道,自己只要动一下,整个潜伏的部队就可能被发现,那这场仗就麻烦了。就这样火足足烧了半个小时,到最后邱少云的身体都被烧焦了。
看见这一幕的战友们,都忍不住哭了。他们忍着悲伤,握紧了手里的枪,心里暗暗发誓:为了牺牲的战友,为了最后的胜利,一定要把敌人全部消灭。
舍生取义的英雄
正是因为邱少云伟大的献身,以及志愿军们强大的战斗力,最后众人成功攻占了391高地,全歼了美军1个加强连。
但在这场战争中,最令人痛心的就是邱少云了,为了不暴露目标,他被烈火活生生的燃烧,直到死亡。而战争结束后,大家才知道邱少云这一路走来有多么难。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四川铜梁,家里穷得很,从小就没了爹妈,只能跟哥哥弟弟一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能活下去,他给地主放过牛,也去厂里当过童工,小小年纪就吃了不少苦。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他们那个小山村,邱少云一家获得了新生,一心想要为国效力的他就跑去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一名解放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到了鸭绿江边,全国人民都喊着要去打仗,保卫国家。他听到消息二话不说就加入了志愿军,跟着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走之前他给家里写了封信,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一封家书。他在信里说:“我去了就要好好打仗,多杀几个美国佬,给咱们穷苦人报仇,就算死了也光荣。”
到了朝鲜战场上,邱少云打了不少仗,很快就成了个优秀的战士,还立了不少大功。在一次打仗前,邱少云郑重地把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党支部,他在申请书里写:“我决定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包括生命。”
最后邱少云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申请书中的诺言,成为了让全国人民难忘的英雄。
牺牲的真相
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邱少云牺牲的真正原因,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怎么牺牲的,而按照当时的条例,他在这次战斗中并没有杀敌记录,也没有直接战绩,最后就被按照普通战斗牺牲,评为三等功。
斯人已逝,战友们决心找到他的遗体,带他回国入土为安。他们强忍着悲痛,在这片被炸弹炸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到处寻找邱少云的遗体。
但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找到一具完整的遗体,真的太难了,几经搜寻他们终于找到了邱少云,但眼前的一幕却让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们,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因为邱少云的遗体,已经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几乎认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别说辨认身份了,就连想靠近一点,都让人心里发憷。
可就在这时,一个细节,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那就是邱少云的右手,居然紧紧地握着一把泥土,而在他的身下是被死死压住的冲锋枪。
当时邱少云可是被烈火活活烧死的啊,在那种情况下,还能保持着握住一把土的姿势,需要极强的毅力。而且这恰恰说明邱少云在被火烧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整个战斗的胜利。
如果他在被火烧的时候下意识地动一下,整个潜伏部队,就全暴露了,那是几百条人命。因此邱少云这紧紧握住的一把泥土,不仅代表了邱少云个人的意志,更是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
不朽的英雄赞歌
最开始邱少云的事迹只是在他们部队里流传,当时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消息传得慢,大家平时都忙着打仗,没什么闲聊时间。
但英雄的事迹,总会被大家知道,《战场报》的记者郑大藩,在一次采访中,偶然听说了邱少云的故事,这让记者郑大藩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觉得邱少云的事迹,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大家伙都看看,咱们志愿军战士,都是英雄好汉。于是他找到邱少云的战友们,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还拍了不少照片。
回去以后郑大藩连觉都没睡,一口气就把报道写了出来,这篇报道的名字叫做《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发表在1952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篇报道一出来,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邱少云这个名字,都被他那种“为了胜利,宁愿牺牲自己”的精神,给深深地感动了。
最后志愿军总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邱少云的战功,从三等功,直接改为了特等功,还授予了他“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一块焦土,一把泥沙,就这样见证了一位普通战士的伟大。邱少云的事迹,很快就在志愿军里传开了,大家都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是咱们志愿军的骄傲。
抗美援朝中的丰碑
其实除了邱少云,朝鲜战场上还涌现出许许多多舍生忘死的支援军英雄,他们用自己不怕牺牲的顽强劲头,构成了那个时代不朽的精神底色。
就比如抗美援朝战争里极为重要、也最残酷的上甘岭战役,所谓上甘岭,其实就是两个小山包,加起来面积还不到4平方公里,就在这弹丸之地,志愿军硬是打了一个多月。
这两个小山包虽然不起眼,但是战略位置却非常重要,谁占领了它们,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为了拿下上甘岭,美军可是下了血本,他们动用了大量的飞机、大炮,对着上甘岭狂轰滥炸,一天发射的炮弹,就多达30万发。平均下来,一平方米的土地上,就得挨上几十发炮弹。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人了,就连石头都得被炸成粉末。但当时许许多多的志愿军战士没有一个人退缩,硬是用血肉之躯扛下了美军的攻势。
就比如队伍通讯员的黄继光,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机枪的射口,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还有排长孙占元,在战斗里他的双腿都被打断了,却依然坚持指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胡修道,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可是他却和战友们一起,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除了他们,还有用身体连接断掉的电话线的牛保才,一个人炸毁敌人四个碉堡的易才学,带病坚持战斗、一个人一门炮,打退敌人无数次进攻的张瑞臣,以及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以少胜多,打得敌人闻风丧胆的崔长海……
这些英雄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结语
邱少云的故事感动人心,正是这些英雄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仗,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不能忘了这段历史,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