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一个流传千年的文学典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一个流传千年的文学典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gzstv.com/a/729b7bbb4dd749ef8314c6da5f0458f9

"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号称"百果之王"的荔枝,美味诱人,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说法却引发了网友们的质疑。有人认为苏轼这是在吹牛,甚至据此诊断苏东坡会得"荔枝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日啖荔枝三百颗"出自苏轼的《食荔支二首并引·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写作"离支";苏轼原文都写成"荔支"或"荔子"。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说,惠州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枇杷、杨梅、荔枝等水果相继成熟,让人流连忘返。

那么,苏轼为什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呢?这其实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最早来自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后来,韦应物在《答郑骑曹青橘绝句》中写道:"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黄庭坚则在《谢陈正字送荔支三首·其一》中写道:"赠我甘酸三百颗,稍知身作近南官。"在《浪淘沙令·荔枝》中又写道:"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


来源:人民日报

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正是借鉴了这个典故。更重要的是,苏轼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于真的每天吃三百颗荔枝,而在于表达他对岭南生活的热爱。正如明代陈献章在《谢琴月惠荔枝》中所说:"东坡三百颗,日啖不知足。长为岭南人,千载披心曲。"


来源:央视新闻

因此,当我们读到"日啖荔枝三百颗"时,应该理解为苏轼对岭南生活的热爱,而不是真的建议大家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毕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荔枝确实存在健康风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