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之不盈一握”的精气,是如何被人们认识的
“敛之不盈一握”的精气,是如何被人们认识的
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从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到东汉时期的王充,精气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老子》、《庄子》、《管子》到《论衡》,详细阐述精气学说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老子》是精气学说的萌芽
《老子·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规律,而“精”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段话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认识,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解释,主要是以冯友兰先生(中国当代哲学家)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一”就是精气,“二”表示混沌之气分化成阴阳二气。“三”有几种解释,朱熹《集注》认为“三”就是阴、阳和天,也有人把“三”解释为天、地、人,还有人认为是阴、阳、和气。“冲气”,冯友兰在《先秦道家哲学主要名词通释》中,支持“冲气”就是精气的观点。如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是精气学说的萌芽。
二、《庄子》中关于精气的表述
《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至乐》曰:“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这些都是运用继承老子的精气理论对世界观和生命观的明确表述。
三、《管子》明确了精气学说
《管子》吸收了《老子》中关于“道”和“精气”的理论,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根的学说。
《管子·内业》曰:“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形象的说明万物的生成原于道。《管子·内业》:“气,道乃生……”“搏(转)气如神,万物备存。”指出气是万物产生的本原。
《管子》中还指出了精与气的关系,如《管子·心术上》说:“一气能变曰精”;《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把“精气”定义为一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由此形成了明确了精气学说的理论。
同时《管子·内业》还涉及了“精气”与养生的关系,提出“精气自生,其外安荣……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强调了精气对健康的重要性,说明《管子》的“精气”学说与医学密切相关。
四、《论衡》中的元气一元论
精气学说形成之后,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先秦诸子中有许多著作对精气学说作了解释和阐发。如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云:“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树木,与为茂长。”认为精气集于某种物体,就为某种物体赋能。“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明确的表述了精气的运动特性。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继承了先秦道家的理论及《管子》的精气说,提出了:“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言毒篇》),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元气一元论。在《论衡》中,作者详细论述了元气是永恒无限的客观存在;元气是无形的;元气是不断运动的;元气是最细微的;元气的自然性等。并将元气一元论与当时的医学、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元气一元论,使元气一元论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