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孩子患上"皮肤饥渴症"?专家解读:父母拥抱确实很重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孩子患上"皮肤饥渴症"?专家解读:父母拥抱确实很重要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86123

近日,一名4岁男孩因"皮肤饥饿症"登上热搜。不少家长疑惑:孩子真的会得"皮肤饥饿症"吗?如果孩子患上这种"疾病",父母经常抱抱就能缓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解读。

什么是"皮肤饥渴症"?

"皮肤饥渴症"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诊断术语或是疾病的名称,而是指因缺乏足够的身体接触,尤其是与亲密关系中的人之间(如父母和婴幼儿)充满爱意的抚摸或拥抱而导致情感和生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不仅是儿童,成人也会因为缺少亲密接触而感到孤独、不安。那针对有孩子因较少被家长触摸而患上这种症状,通过父母拥抱和抚摸来好转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科学依据:触觉对人类的重要性

皮肤是人类最古老、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受到的外界刺激影响着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

人类天生需要触觉刺激,在婴儿期,抚触不仅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和发育,增进消化吸收,减少哭闹,增加睡眠;还能起到安抚婴儿情绪,帮助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的作用。可以说,被触摸是人类的原始本质需求之一。对于成年人,触摸不仅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还能通过刺激体内释放催产素("爱与信任"激素)来带来舒适感、安全感。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身体接触对于儿童的情感发育、依恋关系的建立及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哈里·哈洛在20世纪50年代的恒河猴实验首次证明了"触觉"在早期发育中的重要性:实验者将一些刚出生的幼猴与母亲分开,分别关在不同的两个铁笼子里,并为这些小猴子设计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铁丝制作的安装了奶瓶装置的"铁丝网妈妈",另一个则是用柔软的绒布制成的没有奶瓶的"布娃娃妈妈",用这两个装置测试小猴子如何做出选择。实验刚开始,小猴子因为失去妈妈,在笼子里表现得十分不安。逐渐地,小猴子会慢慢地爬向"布娃娃妈妈",再后来就会紧紧趴在"布娃娃妈妈"身上。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猴子除了进食外,都会与"布娃娃妈妈"待在一起。与"布娃娃妈妈"的接触让恒河猴感到舒适和安全,表明触觉对情感安全感有重要影响。

同样,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比的研究也指出,婴儿通过身体接触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获得足够的身体接触和情感支持,可能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对身体接触的强烈渴望。这种对身体接触的需求实际上是在追寻早期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和温暖。

父母拥抱的重要性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需要通过拥抱、抚摸、亲吻等身体接触与父母建立起情感纽带。

研究显示,缺乏身体接触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安、焦虑,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影响其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因此,父母适当的拥抱和触摸对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正面影响。不过,身体的接触应该是温暖、积极的,不是通过强制性或过度依赖来弥补情感需求。适度的抚触、拥抱和身体接触,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还能增强亲子间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爱。对于儿童,这份安全感是向外探索世界的重要前提。如果孩子一哭闹就立刻拥抱,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

如何正确给予身体接触

尽管"皮肤饥渴症"并不是一种正式的疾病,但缺乏身体接触的确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基于此,建议父母可以通过定期拥抱和亲密接触、互动玩耍亲子游戏等方式增强孩子的触觉体验,例如定期拥抱、抚摸或亲吻,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身体接触的游戏,既能增加亲密感,也能提供触觉刺激。

专家建议

"皮肤饥渴"实际上是对被爱、被尊重、被信任,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具体需求,根据反应来调整亲密接触的频率和方式,避免为消除"症状"而过度依赖身体接触。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和发展水平各异,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行为,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来源标注有误,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