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陕西最新人口分布:西安增加8万人,咸阳渭南人口减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陕西最新人口分布:西安增加8万人,咸阳渭南人口减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ixian.cn/thread-1865908-1-1.html

我国人口变化正发生巨大转折。在地方上,影响人口变化的除了自然增长率,还有人口流动。那么陕西各地最新人口如何分布?

宝鸡、杨凌人口不变,咸阳减少5万,渭南减少2万

近日公布的《陕西统计年鉴2024》,记录了全省各市、区(县)常住人口情况。与上年相比,陕西11个地市人口排名没有发生变化。

西安人口继续增长,2023年常住人口增加8万,达到1308万。杨凌、宝鸡人口与2022年持平。

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铜川、延安、榆林常住人口均比2022年出现减少。其中,咸阳减少5万,渭南减少2万。铜川、延安、汉中、榆林、安康、商洛分别减少1万。

如果和十年前相比,西安是全省人口增量最大城市。2013年,西安常住人口858.81万,对比2023年的1308万,十年间增长52.3%。榆林、延安、杨凌人口分别增长23.97万、5.39万和4.76万。其余7个地市不及十年前,咸阳人口减少最多,比2013年减少82.22万。

截至2023年,陕西城镇人口比重达65.16%。各地市里,西安城镇化率最高,城镇人口占比达79.88%。城镇化率超过60%的还有杨凌、铜川、榆林、延安、宝鸡、咸阳。其中,宝鸡、咸阳城镇化率是首次突破60%。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城镇化率均在50%-55%之间。

6个区人口超过百万,雁塔区常住人口最多

再从区(县)来看陕西人口分布。截至2023年,全省有5个行政区及1个国家级新区常住人口超过百万,均在西安,分别是雁塔区、长安区、未央区、西咸新区、灞桥区和莲湖区。与2022年相比,这6个地区常住人口均实现增长。

全省各区县里,雁塔区常住人口最多,达212.91万。对比全市1308万人口,差不多每6个西安人里,就有1个住在雁塔区。雁塔是西部经济强区,具有“一区多制”的特殊区情。辖区西有高新区,东有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南有航天基地4个国家级开发区。加之近年主城区南扩,长安区北靠,由此吸引着资源和人口聚集。

除了西安的6个“百万人口大区”,榆林榆阳区人口达98.47万,距“百万人口”仅一步之遥。榆阳经济总量居榆林第二,仅次于县级市神木。与上年相比,榆阳区人口增加4200人。

渭南市临渭区常住人口90.44万,在各区县排名靠前。但相比2022年,减少2900人。

陕西人口最多两个县也在渭南:蒲城县常住人口65.05万,富平县常住人口63.07万。

一般情况下,县域人口不及市辖区稠密。但也有例外。截至2023年,陕西人口最少的两个市辖区都在铜川。印台区12.9万、王益区13.08万,常住人口已少于省内多数县域。

此外,陕西有12个县常住人口不足10万:铜川宜君县、宝鸡千阳县、宝鸡麟游县、宝鸡凤县、宝鸡太白县、延安甘泉县、延安黄龙县、汉中留坝县、汉中佛坪县、榆林吴堡县、安康宁陕县、安康镇坪县。其中,太白、黄龙、留坝、佛坪、吴堡、镇坪,人口不足5万。

这12个县里面,有些受限地理条件原为“人口小县”,还有的近年人口持续流出。

例如,位于秦岭山区的汉中留坝、镇坪两县,十年前常住人口即不过3、4万规模。又如,榆林“南六县”之一佳县,2013年尚有20多万人,近年却与榆林整体人口增长背道而驰。如今已减少一半,2023年常住人口10.02万。

陕西多数城市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

截至2023年,陕西常住人口3952万,比2022年减少4万。若以户籍总人口来看,2023年陕西户籍总人口约4097.8万,相比2022年的4091.8万增加6万多人。

户籍人口是指在某一地区具有固定住所,并且依法在该地进行户籍登记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在某一地区连续居住满一定时间的人口,无论其是否具有该地区的户籍。二者差值则代表非户籍人口的数量,这部分人口通常被称为流动人口。

通常来说,当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代表着部分户籍人口并未实际居住在该地,可能是因为外出务工、求学或定居他地等原因。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意味着有大量流动人口迁移到该地区,但并未将户口随之迁来,从而出现所谓的“人户分离”现象。

实际上,陕西省内各地市户籍人口也存在差值,并反映出人口流动规律。

例如,2023年西安户籍总人口1028.81万,远不及1308万常住人口。除此之外,只有杨凌户籍人口19.74万,不及常住人口25万,其他地市户籍人口则均超过常住人口。

由此可见,与全国大多地区一样,陕西多数地市除了面对出生人口下降,还需应对人口流动的挑战。事实上,地方若想优化人口结构,除了鼓励生育,关键还要从引导人口流向想办法——抢人、留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