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田黄石的历史渊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田黄石的历史渊源

引用
1
来源
1.
http://yier8.com/article.asp?ar_id=201003281143374594

田黄石,被誉为“石帝”、“石中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朝。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清朝时期的身价倍增,再到当代的天价珍品,田黄石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田黄石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

在明朝时期,田黄石被称为“黄石”,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直到明末,才开始引起当地名流的注意。据施鸿《闽杂记》记载:“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憨公见而赏之,遂著于时。”

田黄石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身价陡增是在清朝时期。自清朝统治入关,复灭了明王朝以后,建立了清朝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清政府一方面镇压反清力量,另一面大力恢复经济,并在全国采取了以汉文化为特征的一系列文化统治措施,利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历史人物、各地有文化背景的物产,与上天联系起来,与朝廷统治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统治人心的目的。如康熙皇帝梦与关羽对话的故事轰动全国,并下旨在关羽的原籍山西解州按皇宫规格修建关帝庙,一时关帝庙遍布全国。这一举动,利用了人们崇尚正统的心理,大大削减了人们的反清心态。

田黄石就是在这种政治措施逐步完善的形势下交上了好运,被尊为“石帝”、“石中王”的。乾隆皇帝梦见玉皇大帝赐他田黄石,并赐书“福、寿、田”三字,元旦以田黄祭天的故事,在文人达贵中流为美谈,以福建寿山所产的田黄石,喻上天所赐“多福多寿,王土广袤”,意味着大清江山为上天所赐,以宣扬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全国臣民必须忠于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意识。


乾隆田黄三链玺

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黄石,多用田黄石治以印章。有名的“三希堂”、“长春书屋”印和以一块田黄石镌成的“惟精惟一”白文方印(回文法排列)、“乐天”朱文圆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是乾隆皇帝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形成的田黄石三连章,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样一来,朝野上下竟相购以田黄石制印,以炫身份,或为祈福、祈寿、祈田(田喻土地、喻产业)而收藏田黄石。或以田黄石制印。为此,田黄石的身价,一发而不可收拾。有郑洛英《无题》诗可证:“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

当时,田黄的价值以重计价,与黄金等值,所谓“一两田黄一两金”或“易金数倍”,“黄金易得,田黄难求”。至清末,普通田黄价已涨到“三倍黄金”,史树青先生《清怡亲王田黄对章》谓:“田石产于田中,无脉可寻,呈天然块状,沉积田底,采掘极难,多为当地农民掘田偶然发现。得者视为至宝,故稀有而见珍。今则田坑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可知田黄石极难开采,是田黄绝少的原因之一,再者,有收藏家之旧田黄印章,多为数分高之矮印,从纽式可知原为盈寸之石,(多为薄意形钮),均为得之者磨去印文,刻以名号,碾转数人,已成“侏儒”,若再磨则无法制印。

由此可知不少田黄印多因履磨而消失,此为田黄印绝少的原因之二;田黄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底之砂层中,产石地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清代末已遍挖一百余年,今石农挖之数月而不得一石,旧日石农偶而寻得,亦被台湾人购运国外,此为田黄印绝少的原因之三。其价格已无法以黄金而计,数年前,朵云轩在日本东京分店之石章价目表,其中有一方不定形无皮田黄,印面为1.4×0.9、高为6.2厘米,重量约27克左右,定价为2720000日元,近国际黄金价的百倍,由此可知田黄在日本的习惯价格,此为不定形印,若是方印,则不可估量。在1999年6月福州市举办的“精品拍卖会”上一块500克左右的不定形田黄起叫价2100万元人民币,合国际黄金价的 600倍。这个喊价,创下了国内田黄价格史上的最高记录。至于此价是否合理或能否成交,并不重要也不在这里探讨,重要的是更加说明了“今则田黄久绝,黄金有价,田黄可以无价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