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灌溉提升用水效率
巧灌溉提升用水效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立岗镇,每当灌溉高峰期来临,即使夜深人静,谢建平也难以入眠。作为贺兰县立岗镇农业服务中心水利专干,他需要密切关注稻田的灌溉情况。
谢建平走到渠坝上,打开手电筒,仔细聆听稻田边的流水声。镇上的管水员实行三班倒制度,他们手持移动式闸门,需要在72小时内完成1200亩水稻的灌溉任务。每当工人打开闸门,黄河水便哗啦啦地流淌起来。管水员们需要时刻拿铁锹清理淤泥,仔细调整阀门高度,确保水流能够顺利进入稻田,充分浸润每一寸土地。
“以前灌溉可没这么轻松,水闸一开不等人,哪怕在大半夜,家家户户也都得猫着腰守在田里。”谢建平感慨道。这位已经在水利岗位上工作了38年的老水利人,对过去的灌溉情景记忆犹新。
“不光累,谁家灌多灌少,上下游农户争执,常常闹出矛盾。”谢建平回忆道。2022年,贺兰县启动水权改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用水权制度体系,包括水权分配、优化配置、收储交易、水权流转和监督考核等环节。
“各村镇按照农田面积、种植类型定额分配水量,签订水权代管协议。”谢建平解释道,改革后,一亩水稻一年的浇灌次数从13次减少到限额1100立方米,旱地的用水量也从900立方米下调到650立方米。“结合高效节水农田建设,安装滴灌管道、测控一体化阀门,农业用水效率在提高。”
实行一段时间后,用水量明显减少,但村民的工作量并未因此减轻。立岗镇幸福村的种粮大户石建军就是其中一例。他流转了周边村民1000亩农田,每到灌季,农户们整宿都得守在田埂上,再加上冬灌,工作量依然很大。
“能不能把和水相关的活儿剥离出来,让专人负责?”贺兰县逐步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县、乡、村、基层灌溉服务公司的管理体系。谢建平抓住这个机会,提出先试先行的方案。镇里将原本的用水协会改组成了公共服务性公司——宁夏立水源智能节水科技有限公司。
“渠道维修、灌溉安全、水费收缴,关于水的事儿,公司都能承包。”谢建平指着农田里新建的智能闸门说道。这些闸门采用太阳能供电,基于物联网技术,需要输入密码才能打开,用水和测水都更加精准。“家家户户不仅不用发愁修渠,用多少水也更加精准。”
在日常灌溉中,立水源公司的工人会在灌季期间昼夜轮班,手持铁锹在渠上巡护。每家每户农田的灌溉量和时间都按照制度落实到人。“工程措施加上制度管理,用水量下降,省出来的水费,抽出一部分就成了管水员的工资。”谢建平详细地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旱田用水需要68元,现在一亩地只用650立方米,一立方米水0.067元,一亩就能省下20多元。如今,种田负担减轻,石建军也加入了管水员队伍,一年能拿近5000元工资,有了额外收入。
“交明白钱,做细致活,让老百姓省心放心。”贺兰县水务局局长许晖介绍,贺兰县5家节水公司共有160人,管理着全县52.5万亩耕地的用水。通过定期检查水渠、培训管水员、因地制宜研究节水措施,2023年全县农田节水达1167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