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发福和代谢下降无关!4招教你提高热量消耗
中年发福和代谢下降无关!4招教你提高热量消耗
很多人到了中年体重大幅上升,容易出现腰围超标、血糖偏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前兆。为什么中年就容易发福?是不是因为新陈代谢下降导致?让我们一起破解中年发福的成因和预防方法。
基础代谢率不会随着年龄大幅下降
基础代谢率是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热量,占我们每日热量消耗的70%。根据现行的研究调查结果,人在20至60岁的时候基础代谢率不一定随着年龄增长而大幅下降,反而是与肌肉量减少相关。
因此,"中年发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新陈代谢下降,而是因为长期生活型态、饮食及运动习惯影响,进而导致肌肉量下降、体脂率上升而形成肥胖。
中年发福的可能原因:生活型态转变
既然基础代谢率不会随着年龄大幅降低,为什么人步入中年就容易发福变胖呢?可以观察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4种生活型态的转变,导致日常活动量降低:
- 从事办公室等静态工作、经常久坐
- 经常有大餐、聚会等应酬或犒赏式饮食
- 追剧、手机等静态娱乐取代高活动量的休闲活动
- 网购、外送服务减少出门的次数
随着生活中活动量的减少,肌肉合成也开始降低,就容易导致体脂肪比例上升,导致肚子变大、腰围变粗,而且手臂、腿部、腰背等本应肌肉比例高的部位却变瘦小。这种情况下,体态容易偏向四肢纤细、腹部隆起的"肌少型肥胖",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导致体能下滑,在运动和旅游踏青时容易感到无力、疲劳和肌肉酸痛。
基础代谢率 = 热量消耗吗?
每日总消耗热量(TDEE)是一天24小时所消耗的总热量,分别由以下四项目标组成:
- 基础代谢率(BMR):指静态的情形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热量,占比最多达70%
- 非运动活动消耗(NEAT):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不含运动)的消耗,占比15%
- 食物消化吸收(TEF):人体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也会消耗热量,占比大约10%
- 运动热量消耗(EAT):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热量,占比会因人而异不过通常占5%
除了基础代谢率以外,非运动(NEAT)和运动热量消耗(EAT)占总热量消耗的20%,与生活型态有关,长期累积下来比起基础代谢率更容易影响新陈代谢和能量消耗。
提高活动量是预防中年发福的关健
热量消耗和整体活动量高低有关,有定期运动且活动量高的人相比没有运动习惯又长期久坐的人,热量消耗差距可以高达到1.5倍以上。长期累积的热量差距除了会导致体重、肌肉和脂肪量的不同,也会影响未来疾病的发病风险。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透过"走路"作为增加活动量的方式之一,如果每天走路步数达10000步,不仅能改善血糖,还能维持理想体重、避免肌肉量大幅下降及改善血脂异常。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快走"比散步更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下次不妨试试在走路通勤的时候加快速度。
因此随着年龄增长,刻意增加活动和运动量能帮助我们抵抗代谢能力下降,同时维持肌肉量,提升生活品质。
4大原则提高热量消耗
我们可以透过改变自身生活型态的方式,减少中年发福发生的机会。以下提供4大原则教你如何增加热量消耗:
- 每天摄取体重x1克以上的蛋白质:蛋白质食物具有较高的食物产热效应,在消化食物过程中消耗更多热量,另外适量的蛋白质也能帮助肌肉生长。
- 每周运动150分钟:规律的有氧运动及重量训练增加肌肉量和提升心肺功能。
- 每天6-8小时高品质睡眠:良好的睡眠品质能帮助肌肉合成,促进新陈代谢。
- 每天饮用体重x30mL以上的水分:水为帮助器官运作的重要营养素之一,足量的水分能维持新陈代谢,同时也能提供饱足感、避免过度进食。
落实这四大原则可以改善身体代谢、提高热量消耗,避免中年发福的发生,也提醒有饮食、运动限制的慢性疾病患者,执行上述原则前务必先咨询您的医疗团队。
定期健检预防疾病找上门
中年发福通常源於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体重、腰围和体脂增加,不只容易形成内脏脂肪过多的腹部型肥胖,还可能导致细胞胰岛素阻抗,加速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
想要避免慢性疾病找上门,除了维持高活动量的生活型态及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外,也建议养成定期健检的好习惯。除了进行全面性的检查外,有代谢疾病家族病史的人也可以使用血糖机、血压计、连续血糖监测仪等家用医疗器材,提前开始管理自身的代谢状况。
参考文献:
- Pontzer H, Raichlen DA, Pontzer SW, et 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Science. 2021;373(6556):808-812.
- Jayedi A, Zargar M, Emadi A, et al. Walking speed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 J Sports Med. 2024;58(6):334-342.
文章来源:王思晴 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