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如何选秀女的
明清是如何选秀女的
在封建王朝,上至皇后嫔妃,下至宫廷侍女,都可以称为秀女。
清朝选秀女的地方在皇宫御花园北部的“延辉阁”。在清顺治年间,顺治帝规定,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选秀女,凡是旗人出身、年龄14~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选秀,没参加过选秀的,一律不准结婚。
如果第一次参加选秀女没有通过,还得等到三年后再参加一次,如果仍没有被选上,那就可以自行出嫁了。
选秀的标准很严格,过程也很漫长。最初为海选,皇上、太后、皇后以及若干女眷都可以当评委。在一众秀女中,被看中的,直接留牌,进入复赛;没被看中的,直接撂牌,淘汰出局。这样的筛选,有很念轮,一般进行到最后,只能留下几个人。在这期间,秀女们还要接受内科、外科等各项体检。
选上秀女的,一部分直接成为皇帝的嫔妃的候选人;一部分则成为皇子、皇孙的福晋,或者亲王、郡王及其子弟的福晋;还有一部分直接成为专门服侍皇上、皇后以及皇子的宫女。这些宫女在皇宫必须要做够5~10年才可以回家,回家后就可以出嫁,在出宫时皇帝会赏赐每人几十两银子,作为“嫁妆”。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为“答应”,以后逐步晋升。清朝后宫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9个等级。答应的地位仅高于宫女,但还是要承担内宫的劳作。等级不同,穿衣、吃饭、用具、月俸等各方面的待遇差别也很大。
明朝比较特殊,选秀女的过程与其他朝代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太祖朱元璋为了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因此多选用没有复杂背景的清贫人家的女孩。一来要杜绝其与朝中权势相互勾结威胁自己的皇权,二来又可以辅助皇帝勤俭节约。
明代选妃的制度十分规范,主要采取的是逐级筛选淘汰制。第一轮选拔叫做“海驯”。每当皇帝到了大婚的年龄时,皇室就会派太监到全国各地挑选妙龄少女,从中选出5000名。选拔时,太监们首先把那些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掉。然后,检查五官、头发、皮肤以及音色,仪态,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就会被淘汰。
接下来,太监们不仅会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还会考察少女的步姿与风韵。最终会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选拔。少女人官后,宫中女官们会将她们分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肌肤必须细腻光泽,不能有一丝的疤痕,如此,从这一千人中再选出300人作为宫中女官。
这三百名美女将要面临的是为期一个月的留宫考核,太监主要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贤惠,是否具有智慧和能力。据此,再从中留选50人晋级为嫔妃。这第一轮的海选就到此结束。随后是第二轮的“选三”,就是由皇太后从50名美女中选出3名优秀者供皇帝钦定,最后由皇帝钦定一名皇后。而一般“选三”后陪选的那两名美女,大多都被封为了贵妃,但也不乏有被赐予金银送回家的。
总之,明清后宫等级森严,宫女尚有退役出宫之日,但对于被皇上选中的秀女来说,却是一入深宫到白头。选秀不得不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一旦被选上,不论最后成为皇后、嫔妃还是宫女,面对的都是无法预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