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过载的时候,请立刻开始独处
感官过载的时候,请立刻开始独处
你是否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躁不安?比如听到一点小动静就无法专心,或者对方没有秒回信息就生气?这些过度敏感的情绪反应可能与你的感官处理敏感性有关。本文将为你解析感官过载的真相,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
(图/unsplash)
什么是感官过载?
在心理学中,感官过载指的是大脑通过个体的五种感官(视/听/味/嗅/触觉)接收到的信息超过它所能处理的程度,从而引发人体自然的战或逃反应。例如表现得攻击性很强,或避之不及等,有时候还会引发冻结反应,即在受到威胁时表现出来的静止状态。
此外,当人们感官过载时,可能还会体验到:
- 焦虑或情绪激动,甚至会崩溃;
- 易怒、压力、恐惧或恐慌;
- 身体紧张不适,大量出汗;
- 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
- 失眠,睡眠质量低和疲劳等。
一般来说,感官过载并不是一种心理障碍,而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的现象。任何一种感觉的过度刺激都可能会导致感官过载,例如嘈杂的声音、恶臭味和强光等强烈的感觉刺激。但这显然不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现象。
(图/unsplash)
实际上,低于正常范围的刺激也可能会引起感官过载。这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的感觉阈值较低,容易觉察到细微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是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即使是细微刺激也难以处理。但需要澄清的是,感官过载现象仅限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超出了负荷的情况,而对于“一点小事就很烦躁”“没有秒回信息而生气”等非感官信息所导致的不适感,则不是感官过载。
(图/unsplash)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所提及的各种现象,并不只是感官过载。准确来说是人们对一些“小事物”而产生的过度反应,这些“小事物”可能是一些低程度的感官刺激,也可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过度反应是高敏感性的表现
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感觉处理敏感性(SPS)是一个人身上稳定的人格特质,大约有 20%的人是高敏感者,另外 80%的人群则是不太敏感的。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过度刺激,因为他们的感知阈值较低,更容易注意到细微的环境变化,从而发生感官过载的现象。并且,高敏感人群在认知上处理刺激的程度比其他人更深层,这意味着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也会有更深层的认知和情感处理,
(图/unsplash)
通俗来说就是会想得比较多,表现得更有同理性,情绪化也会更强一些。所以,高敏感者会比较容易“小题大做”,例如对方没有秒回信息就马上轰炸、因为一些无心之言而失眠等。
过度反应的本质是情绪问题
诸多研究表明,高敏感者更有可能经历负面的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和压力等。例如一篇发表在《澳大利亚心理学杂志》的研究招募了 157 名志愿者进行量表评估,结果发现敏感性越高的人,焦虑、抑郁和压力症状越高,越难适应情绪痛苦,情绪调节能力也越差。
高敏感者更情绪化,又容易消极应对,难以控制冲动和集中注意力,这使得他们即使是面对一些琐事,也会心烦意乱,反应剧烈。当然,即使是低敏感人群,也可能会因为处于焦虑、压力、睡眠不足等状态下,变得和高敏感者一样情绪化,容易过度反应。
所以,无论是高敏感者还是低敏感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对一些琐事的过度反应很可能代表着自己当下情绪状态不佳或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图/unsplash)
当发现自己经常对一些琐事反应很大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关注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而不是仅仅归因于一些客观现象。无需为自己身上的消极情绪感到沮丧失望,或羞于表现而极力将其掩盖起来,情绪反应是我们人体神经生理系统很正常的反应。
积极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激励和动力,而消极的情绪更像是大脑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希望我们从自己的一些异常行为中,注意到自己现在情绪不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状态,从而采取行动来关爱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图/unsplash)
如果经常处于比较高负荷的状态,人也会变得比较脆弱,独处能让自己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能够让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 经常写写情绪观察日记,培养情绪觉察能力;
- 亲近大自然、练习正念冥想,能够疗愈情绪,增强对消极情绪的耐受能力;
- 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 健康营养的饮食,多进行有氧运动,良好的身体状态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1] Aron, E. N., & Aron, A. (1997).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introversion and emoti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2), 345.
[2] Boterberg, S., & Warreyn, P. (2016). Making sense of it all: The impact of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on daily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80-86.
[3] Greven, C. U., Lionetti, F., Booth, C., Aron, E. N., Fox, E., Schendan, H. E., ... & Homberg, J. (2019).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 critical review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genda.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98, 287-305.
[4] Brindle, K., Moulding, R., Bakker, K., & Nedeljkovic, M. (2015).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negative affect mediated by emotional regul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7(4), 214-221.
本文原文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