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想要产量高,播前“地基”要打牢
小麦想要产量高,播前“地基”要打牢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与播种前的整地工作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播种前整地工作的关键要点,包括整地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为农民朋友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一、整地之重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前的整地工作至关重要。良好的整地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可靠基础,能不断满足小麦生育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等条件。
首先,整地能够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深耕、耙地等操作,形成上虚下实的耕层构造,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条件。例如,深耕可以达到 20cm 以上,甚至 25 - 30cm 更佳。这样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增加活土层,进而提高土壤的肥水能力,利于小麦生长,起到增产效果。
其次,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条件。如结合秸秆还田实施深翻,均匀撒施 10 - 15kg / 亩尿素调整秸秆碳氮比,有利于秸秆腐熟,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还可以使用养殖粪肥或商品有机肥做基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
再者,整地有助于逐步建设良性耕层构造,协调土壤各项因子。土地连年耕作容易引发问题,而合理的整地可以覆盖残茬,培肥地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连续旋耕整地会使前茬作物秸秆处理不到位,表层土壤病菌、杂草种子和虫卵富集,导致病虫草害加重。而深翻则能有效地减轻病虫草害危害,消除秸秆还田对播种质量的影响。
总之,小麦播种前的整地工作对于小麦的生长和高产丰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整地工作,才能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二、整地要求
(1)深
在小麦播种前的整地过程中,“深” 是一个关键要求。一般来说,犁地深度要达到 20cm 以上,若能达到 25 - 30cm 则更佳。有数据显示,常见没有深耕的地块只旋地不深耕,这种情况下建议间隔 2 - 3 年深耕一次。深耕可以极大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就像给土壤打开了一扇呼吸的窗户,让空气和水分能够更好地在土壤中流通。增加活土层后,土壤的肥水能力得到提升,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从而起到增产的效果。
(2)细
犁地后,耙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耙地的目的是让土更细,田间不能有大土块或者坷垃。据统计,小麦播种后,如果在坷垃下面,会出现芽干现象,导致小麦种子的顶土能力减弱。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缺苗断垄,影响小麦的生长。因此,必须把土块或坷垃耙碎、耙细,为小麦更好的出苗和后续的生长创造条件。
(3)匀
在犁地、耙地过程中,“匀” 是保证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要注意不要漏犁、漏耙,确保整地均匀。如果出现一片犁一片不犁的情况,会导致土壤条件不一致,不利于小麦生长。只有做到均匀整地,才能为小麦提供一致的生长环境,让小麦茁壮成长。
(4)实
小麦整地后,“实” 是关键。要保证田间土壤压实,不能太虚。尤其是旋地之后,土壤容易虚,需要进行一定的镇压。一方面,如果土壤过虚,会导致播种的深浅度不一样,播种过深会影响出苗,形成缺苗断垄。另一方面,根系扎不实,中后期容易出现倒伏。所以,整地过后要做好镇压工作,但要注意不能镇压过度。适度的镇压可以为小麦的生长提供稳定的土壤环境,确保小麦的根系能够扎实生长,为后期的高产丰收奠定基础。
三、整地方法
(1)深耕与旋耕交替
旋耕是通过旋耕机刀片的高速旋转,切削土壤、平整地面。具有耕作深度较浅、碎土性能强、作业及时等特点,旋耕的深度一般为 10 - 14 厘米。但长期应用旋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通透性变差、渗水困难、犁底层升高、耕层变浅。
深耕也叫深松土壤,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耕深一般在 30 厘米左右。深耕能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通气,提高耕地质量;蓄积雨水,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使残茬、秸秆、杂草翻入地下增加有机质含量,有利于保墒,吸纳更多雨水,改善土壤结构;还可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从降低小麦种植投资成本和有利于小麦高产角度来说,对小麦种植地按年间隔进行深耕与旋耕交替进行比较好,一般土地深耕与旋耕间隔期掌握在 1 - 2 年比较合适,也就是土地深翻耕 1 次后,过 1 - 2 年后再进行深耕,不必年年深翻耕。但要注意在深耕土地时,每次深翻耕土地时不要一次加深超过 5 厘米,否则生土翻上来过多,可能影响当季小麦生长。
(2)秸秆还田注意事项
秸秆还田应注意 “及时,细碎,塌实,补墒”。“及时” 就是在玉米收获后要趁玉米秸秆水分含量较高时及时翻压入土,适当耙耱压实,有利于快速腐烂转化。“细碎” 要求注意充分粉碎,翻压入土,避免密集成堆。同时,要适当增施氮肥,防止土壤碳氮比失调,引起生物夺氮,造成小麦前期幼苗缺氮,一般来说,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每亩应增施尿素 20 公斤或碳酸氢铵 50 公斤,若秸秆被打捆运出约一半左右,可按半量计,每亩约需增施尿素 10 公斤左右。
此外,在偏酸性和透气性差的土壤中进行秸秆还田时,应施入适量的石灰进行调酸,以每亩 30 至 40 千克为宜。在将秸秆施入土壤之前,可用药剂将秸秆进行消毒,用百菌清 500 倍混加辛硫磷 1000 倍将秸秆喷洒一遍,以减少病原菌和虫卵的危害。
(3)浇水造墒与适期晚播
如果播种前底墒不足,要先浇水造墒。在大多时候,确定土壤是否干旱、是否能够满足播种出苗条件时,可以凭感觉,或挖一下耕层内的土壤看看颜色,用手攥一个土坨来测定。在土壤颜色表现褐色、潮湿,能够攥成团、抛到地上又能散开时,表示土壤的墒情适合,其它表现情况就都表示不适合 —— 或干或湿。
造墒播种的小麦出苗及时,使得小麦播种期能够决定小麦的出苗期;地表不板结,土壤结构疏松、保水保墒提地温,对秋季小麦良好生长、冬前壮苗有利;由于蓄墒充足,不仅可以抵御秋季小麦生长期间的少雨干旱,甚至对小麦安全越冬有利。
而适期晚播也对小麦生长有好处。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变暖),小麦的播种时间也要延迟。适期晚播能减轻地下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因为温度低,地下害虫活动就会降低,病菌繁殖速度也会变慢;能减轻麦田杂草的发生程度,麦田杂草在冷凉气候条件下多在 10 月初 - 11 月初萌发,适当晚播可等恶性杂草出土后整地;能防止小麦发生旺长,预防冻害发生,有效避免旺长,在年前形成更多的大分蘖,年后就会形成更多的亩穗数,为小麦获得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地冬小麦建议播种时间参考:黄淮海北部麦区适宜晚播期 10月5日 - 12日、不迟于10月15日;黄淮海中部麦区适宜晚播期 10月7-15日、不迟于10月20日;黄淮海南部麦区适宜晚播期 10月15 - 25日、不迟于10月30日。具体时间要以当地气候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