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事件,各方应该反思什么?
姜萍事件,各方应该反思什么?
“科学上的质疑,是对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和理论推导的质疑,不是对别人学术水平、品格和道德水准的质疑。幸亏我的学历还不错,可以让我理直气壮地支持姜萍。”
本来以为,关于姜萍的讨论随着6月22日本届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决赛的结束就消停了,谁想并不是这样。
那些原本赌姜萍100%没胆量参加决赛的人,在姜萍坦坦荡荡参加完决赛后,又跳出来,以自己各种专家身份百折不挠地继续证明姜萍的成绩不是真实的,决赛成绩也说明不了问题,希望阿里尽快出来澄清,还数学界一个清白,大有不弄清此事他们便没办法清净地潜心做学问的意思。
而且专家们的身份越来越高,从最早赌姜萍初赛成绩99.99%是造假的北大硕士、奥赛老师赵斌,到“打假斗士”方舟子,再到同样毕业于北大的北京学而思前奥数老师、带出很多IMO金牌选手的陈晨。
昨天早上又出一个新锤。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袁新意的文章《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在知乎广泛传播,截至目前获得了1万多的赞同,数千评论和收藏,而且他的知乎号仅发了这一篇文章,便获得了数千粉丝。文章从初赛成绩、板书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对姜萍事件的疑问,他认真看了阿里的视频,标注出姜萍板书中的13处错误,并一一详加分析,可谓有理有据。他还帮助姜萍找到了自证清白的方式,包括直播讲解初赛题目、请3至4名像袁新意那样的教授进行面试以确认自己的数学学识,等等。袁教授甚至愿意以个人名义邀请姜萍到北大访问,费用由袁承担。
袁新意圈出了姜萍板书的13处错误(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他淡化了姜萍的身影)
文章的发布时间是昨天(27日)凌晨3:21,可见袁教授是熬夜写出的这篇文章,可能至少写了数小时。一位北大教授能够在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后操心姜萍的事,足见姜萍事件的影响之大,它可能一定程度上搅扰了知名教授的正常生活,让他不得不深夜出来发声,并且在文章结尾发出“数学研究者们喜欢清静,也需要清静才能潜心地做学问。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水落石出,还大家一个公道,还数学界一个清白,还数学界一片净土”的呐喊。
一场数学竞赛,为什么会掀起这么持久的风波?
姜萍事件,各方应该反思什么?
01
质疑者:能否对新人多一些包容?
姜萍事件的质疑者,除了方舟子外,绝大部分都是国内数学专业人士。可能在外界眼里,他们更有能力去质疑。他们广泛分布在数学教学和研究的各个领域,习惯以专家自居,表现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姿态。当姜萍在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初赛中排名第12的消息传出时,他们不是以开放和鼓励的态度去对待,而是迫不及待地加以否定,不是像赵斌那样说99.99%的可能性是造假,就是像陈晨那样表示姜萍和他们所见过的数学天才“对不上”(此处可能表示“相差甚远”)。在他们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完全符合他们既定认知和标准的才是正确合理的,只要与他们的看法不同,就被视为“不懂数学”“智商不在线”。
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时代,难道就不能对崭露头脚的新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吗?新人往往带着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进入一个领域,他们有可能打破一些传统的模式和框架,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突破。作为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前辈,是不是应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这些新力量,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固步自封和排斥,或许能为行业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更多的创新和进步,更有助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
相比较,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陈雁北对姜萍事件的态度就非常宽容。他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发微信表示:“现在只有质疑姜萍才能显示出自己有文化,有正义感……据说各大名校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加入了质疑大军。而支持姜萍的人,就会进一步被认定是低智商、‘没学过高等数学’、没有质疑精神。……科学上的质疑,是对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分析方法和理论推导的质疑,不是对别人学术水平、品格和道德水准的质疑。幸亏我的学历还不错,可以让我理直气壮地支持姜萍。在合法地发现直接的作弊证据前,就算姜萍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没有作弊,那我也会选择相信她。”
未来,即使质疑继续,也希望是更理性的质疑,避免搞智商对立。
02
阿里:澄清真相有那么难吗?
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主办方阿里在放出宣传片后,任由舆论自然发酵而自身毫无作为,这种行为着实让其失分不少。要知道,重新拍摄一个更为详尽的宣传片,或者邀请权威人士(毕竟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中有那么多专家评委)出面澄清,都能够重塑公众对其的认知,且每一点都可为阿里加分,然而阿里却没有任何的举动,只是维持着“清者自清”的姿态。
我在上一篇文章《对比“韦神”,姜萍最该感谢的两位贵人!》中,对阿里予以肯定。全球数学竞赛的赛事有很多,但其他全球数学竞赛通常设置了诸多严格的报名条件,只有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预选赛是面向所有人的,不限资格、不限年龄,只要热爱数学就可参加。可以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是专门为数学爱好者提供的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无数像姜萍这样的数学爱好者提供了机会。
自2018年开始举办阿里巴巴数学竞赛以来,除了个别奥数老师认为该赛事“不严肃”外,其口碑总体还算不错。然而,此次如果阿里对姜萍事件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影响该赛事的公信力。
当然,或许阿里也有自身的苦衷。一方面,可能他们认为姜萍的成绩是真实可信的,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或澄清,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毕竟竞赛的评分和选拔过程应该是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的,他们坚信这些程序能够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另一方面,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能让阿里感到棘手。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各种观点和声音层出不穷,要完全平息所有的质疑并非易事。过多的回应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讨论和争议,甚至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中。
此外,阿里可能也需要在维护赛事声誉和保护选手权益之间寻找平衡。过度的澄清可能会给姜萍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扰,而不回应又可能被视为逃避责任。
然而,从公众的角度来看,阿里作为主办方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应该更积极地承担起责任。及时、透明地与公众沟通,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也能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赛事的信任。毕竟,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形象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像姜萍这样的选手,他们也需要得到公正的对待和支持,以保护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梦想的积极性。
总之,如何更好地处理类似事件,既维护自身的声誉和赛事的公信力,又能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感受,是阿里需要认真对待和深入思考的问题了。
03
尾声:用包容与保护构筑天才成长的港湾!
姜萍事件的持续发酵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当有天赋和才华的人崭露头角时,无论是专业人士、主办方还是广大公众,都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人,给予他们更多支持与鼓励,而非无端的质疑和打压。因为天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潜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像袁新意这样的国内知名教授能够不受姜萍事件的影响,不管姜萍是否按照他们所期望的去直播讲题,是否能够接受邀请到北大访问——毕竟这是姜萍个人的选择,无法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都能够沉下心来清净地潜心做学问,在数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