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椎管内麻醉:解剖、生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椎管内麻醉:解剖、生理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3g.dxy.cn/bbs/topic/51506002

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隙,使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从而产生麻醉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结构、生理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麻醉技术。

一、椎管内麻醉概述

1. 定义: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隙,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统称椎管内麻醉。

(理论上,脊柱上的任何有椎管的节段都可以进行椎管内麻醉)

2. 分类(注入位置不同):

  • 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spinal anesthesia, SA)
  •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 EA)
  • 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
  • 骶管阻滞(caudal block, CA)

二、解剖

1. 概述

1)脊柱 = 椎骨 + 椎间盘

2)脊髓

组成: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

上段颈髓(C1~4)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下段颈髓(C5~8)和上段胸髓(T1~4)较同序数椎骨高一个椎体

中段胸髓(T5~8)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体

下段胸髓(T9~12)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体

腰髓(L1~5)平对第10、11胸椎

骶、尾髓(S1~5、Co)平对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脊髓被膜及被膜间隙:

脊髓被膜(外→内):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被膜间隙(外→内):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

2. 颈椎(C)

1)概述:椎体小、有横突孔、棘突分叉、上下关节突近似水平位、椎孔较大且多呈卵圆形

2)上颈椎:颈枕关节——无间盘

寰椎 (C1)——与颅骨 (C0) 和枢椎 (C2)形成关节

寰枢关节——无间盘

枢椎 (C2)——与C1和C3形成关节

寰椎:呈环状,无椎体

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

寰枢关节:在寰枕连接部,大部分运动功能为前屈—后伸和侧屈在寰枢关节

枢椎 :齿状突——寰椎的旋转中心

横突——横突孔、椎动脉、神经根沟

侧块,较大关节面

棘突 (分叉)

B. 下颈椎(C3 -C7)

一般前凸 20° -40 °

每个患者单独评估

所有节段都有间盘

椎骨突起 (C7)

大而长的棘突解剖标志

3. 胸椎(T)12节

椎体——T1 到 T12体积递增

椎弓根——直径小

椎板——垂直 “叠瓦”排列

棘突——长,重叠,突出向下

4. 腰椎(L)5节

椎体:L1 ~L5 体积递增

椎弓根:比胸椎长和宽,椭圆形

棘突:水平,方形

横突:比胸椎小

椎间孔:大,但神经根受压风险增加

椎孔:大得能够容纳马尾和神经根

椎间孔——大,降低神经受压风险

  1. 骶骨(5节骶椎S+1节退化的尾椎)

三、生理

1. 脑脊液生理

1)成人脑脊液总量为 120 ~ 150ml ,其中蛛网膜下隙含有 25 ~ 30ml。正常脑脊液透明澄清,pH7.35 ,比重1.003 ~1.009。脑脊液似淋巴液,但淋巴细胞少,含量为3 ~8 个/mm3 ,无红细胞,葡萄糖 2. 5 ~4. 5mmol/L,蛋白质0. 10 ~0. 25g/L。

2)脑脊液压力,平卧时不超过 100mmH20,侧位时 70 -17OmmH2O ,坐位时 200 ~ 300mmH2O ,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老年人及脱水病人则降低;血液渗透压改变、PaCO2升高、脑脊膜感染或化学物质刺激时则升高,BMI高者脑脊液较少。脑脊液比重为1. 003 ~ 1. 009 ,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因此,只有当局麻药液比重比脑脊液比重有显著性差异时,才能体现出比重的实际影响。

2. 阻滞作用

1)直接作用:局麻药在蛛网膜下隙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后根及脊髓,产生阻滞作用,是脊麻的直接作用。

A. 阻滞顺序:阻滞平面——皮肤感觉消失的界限,痛觉阻滞平面。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Aγ纤维);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局麻最先消失的功能:痛觉)

B. 阻滞平面差别: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个神经节段,运动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个节段(通常是2个节段)。

C. 注射完局部麻醉药后,该如何确认阻滞平面:对于麻醉平面调控临床常以皮肤试痛或冷盐水棉棒测试阻滞平面。阻滞平面调控是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重要的环节,在极短时间内,将平面控制在手术所需要的范围。

2). 间接作用(全身影响):由于自主神经麻痹所产生的生理影响为脊麻的间接影响。

A. 术中最常见并发症:低血压。椎管内麻醉时麻醉平面达第4胸椎后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支配心脏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等造成。处理上,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并使用能够同时兴奋a-和B-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提升血压和心率。

B. 腰麻时,如果脊麻平面在T₅以下,循环功能可借上半身未阻滞区血管收缩来代偿,使血压降低幅度维持在20%以下;如果脊麻平面在T₄以上者,血压下降可达30%以上

C. 脊麻时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有:①胃肠蠕动增强;②胆汁反流入胃;③低血压;④脑缺氧;⑤手术牵拉内脏等。血压骤降,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此为最主要的原因。

四、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又称脊椎麻醉或腰麻,spinal anesthesia, SA)

  1. 适应症:下腹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均可采用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2. 禁忌症: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或脊神经根病变、马尾综合征、脑脊膜膨出、疑有高颅压等。

2)感染:如全身败血症、穿刺部位感染、曾患过化脓性脑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病毒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外伤或畸形、脊柱结核、类风湿脊柱强直。

4)急性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血红蛋白低于60g/L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患者。

5)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应慎用。

6)严重腰背疼痛患者。

7)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

8)不合作的小儿及精神病患者。

五、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 EA)

1. 概述

1)根据脊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可将硬膜外阻滞分为四类:

A高位硬膜外阻滞:C5-T6之间进行穿刺,阻滞颈部及上胸段脊神经,适用于甲状腺、上肢或胸壁手术。

B中位硬膜外阻滞:穿刺部位在T6-T12之间,常用于腹部手术;

C低位硬膜外阻滞: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用于下肢及盆腔手术。

D骶管阻滞:经骶裂孔进行穿刺,阻滞骶神经,适用于肛门、会阻部手术。

2)后正中穿刺法:穿刺针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间隙。

2. 硬膜外麻醉的药物

3. 硬膜外麻醉的适应症

1). 妇科手术最常用麻醉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

2)各种腹部、腰部、盆腔和下肢的手术,颈部、上肢和胸壁浅表手术也可应用。适用于腰麻的手术均可采用硬膜外麻醉。临床上硬膜外阻滞也应用于冠心病、血管闭塞性疾病和带状疱疹的辅助治疗,无痛分娩等。

4. 硬膜外麻醉的禁忌症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脊柱畸形及外伤、脊柱结核及肿瘤、休克、败血症、靠近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都视为禁忌症;

2)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选用颈胸段硬膜外麻醉。

3)月经期女性、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的患者因为影响凝血功能,不宜选用此麻醉。

5. 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1)硬膜外神经阻滞时,婴幼儿、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小,用药量需减少。妊娠后期,由于下腔静脉受压,硬膜外间隙相对变小,药物容易扩散,用药量也需减少。脱水、血容量不足等,可加速药物扩散,用药应格外慎重。发热对药物扩散没有明显影响。

六、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

1. 定义:蛛网膜下隙与腰段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简称腰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显示出腰麻起效迅速,运动神经阻滞完善的优点,同时也发挥出硬膜外阻滞经导管间断给药以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

2. 腰硬联合麻醉的指征:腰硬联合麻醉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以小剂量的腰麻与硬膜外阻滞麻醉相配合,只要阻滞平面控制在第十胸椎以下,血流动力学平稳,对老年人同时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患者及高危产妇安全性高,尤其对较严重并发症的高龄老年患者进行髋或下肢手术特别有利,较其他麻醉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七、骶管阻滞 (caudal block, CA)

  1. 是椎管内麻醉,属于硬膜外阻滞。

  2. 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硬膜囊的尖端达第2~3骶孔的高度,约有20%正常人的骶管呈解剖学异常(,骶裂孔畸形或闭锁者占10%,如发现有异常,不应选用骶管阻滞。骶管穿刺时,不会出现负压。

  3. 髂后上棘连线处在第2骶椎平面,是硬脊膜的终止部位,骶管穿刺针如越过此连线,即有误入蛛网膜下隙发生全脊麻的危险。

操作:

准备腰麻穿刺包,核对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

准备0.75%罗哌卡因、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碘伏,并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

准备一些必要的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准备麻醉机、可视喉镜、气管导管

体位:

4. 定位: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脊柱中线的交点,一般为腰3、4棘突间隙或腰4棘突,一般以此为穿刺点

5. 消毒:打开穿刺包、手消后戴手套,检查穿刺包内物品是否齐全,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请助手帮忙倒适量碘伏 、生理盐水,装上过滤器,抽取2%利多卡因然后和盐水1:1稀释,再抽取2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更换注射器和过滤器抽取0.75%罗哌卡因2ml

Doc:现在给您消毒一下后背 有点凉 请你配合一下哈

(消毒要求:以穿刺点为中心 消毒直径不小于15cm 消毒三遍 逐层递减 不留空隙 最后一遍消毒范围大于洞巾口 铺巾)

6. 局麻:

Doc:我现在要给你打个小针 不要动 如果有不舒服请及时和我说

操作:用稀释到1%的利多卡因打个皮丘,然后逐层浸润麻醉 边回抽边注药 退出局麻针(手上拿个纱布)

【皮内、皮下、棘间韧带】

7. 穿刺:

1)正中入路法

穿刺针沿中线刺入,穿刺针尾稍向头侧倾斜(棘突从脊柱到皮肤为向下走行)

左手拇指、示指固定皮肤,充当“刹车”;右手进攻

三层阻力: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阻力明显)

(突破两层阻力后,缓慢进攻,0.5cm推进)

硬膜外麻醉--进行负压试验,通过注射空气或生理盐水,出现明显的“阻力消失感”,表明穿刺针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隙

蛛网膜下腔麻醉--换更小的穿刺针继续进针,有明显突破感后,拔出针芯,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若有且脑脊液颜色形态正常则表明穿刺针已到蛛网膜下腔(穿刺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电击样感觉,如有,立即停止进针,以免加重损伤),再回抽脑脊液(1.5ml)、摇匀(轻轻上下摆动10次)脑脊液和罗哌卡因(1.5ml)后再缓慢注入药物。

腰硬联合--再置管(用带有少量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

操作完成,协助患者平卧位,观察患者生命特征

检查麻醉平面

整理物品,操作结束

2)旁正中入路法

穿刺针与中线成10°-25°夹角进针,后续同上

(穿刺针进入黄韧带和硬膜外隙的“阻力消失感”不如正中入路明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