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之死:从历史文献到电影改编
纣王之死:从历史文献到电影改编
近期上映的神话史诗大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因其厚重的史诗感和演员精湛的表演赢得不少好评。然而,影片中对纣王之死的改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文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探讨纣王之死的不同记载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封神》预告片中周文王(李雪健饰)占筮的画面
一、自焚与斩首:纣王之死的早期叙事
收录于《逸周书》的《世俘》与《克殷》是目前所见有关纣王之死的最早史料。《世俘》记载:“惟戊子,商王纣取自燔于火。”这表明纣王是在武王克殷的当天自焚而死。《克殷》则记载:“武王遂征四方,凡克五十六国。王归,乃岁三月,癸酉,至于宗周,以商俘五万人,牛马车甲之数百万,乃因燎于上帝、社稷。”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纣王之死,但可以推断纣王已经死亡,因为武王已经返回宗周,进行了祭祀活动。
二、斩首说的兴起与演变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这里明确记载了纣王自焚而死的情节。
然而,到了魏晋时期,《竹书纪年》中却记载:“周武王甲子,朝至牧野,乃誓众军。是日大雨,自朝至日中,雨乃霁。王乃出,逐鹿台,斩纣头,悬之白旗。”这里却记载了纣王被斩首的情节。
三、自焚说的复归与文学化
到了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纣既失道,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之。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殷民皆怨,诸侯莫朝。周武王兴兵伐纣,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这里又回到了纣王自焚而死的说法。
到了明代,《封神演义》中则详细描述了纣王在摘星楼自焚的情节,这一版本在民间影响深远,1990年版的电视剧《封神榜》便照搬这一结局。
四、《封神》的改编与历史考据
电影《封神》中,周文王的占筮结果暗示纣王最终将命丧“血亲之手”。这一改编实际上采用了《封神演义》的祖本——《武王伐纣平话》的结局。在《武王伐纣平话》中,纣王最终是被其子殷郊所杀。
五、结语
通过对不同文献中纣王之死的记载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纣王之死的叙述经历了从自焚到斩首,再到自焚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历史记载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纣王形象的不同认知。《封神》的改编虽然与《封神演义》的结局不同,但其改编依据同样有历史文献的支持,体现了电影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