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村:从历史浸润中走出的新农村
营盘村:从历史浸润中走出的新农村
营盘村位于中国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东北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村庄。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井到红色革命遗址,从多民族和谐聚居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营盘村以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和人文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营盘村位于六龙镇东北面,距政府驻地7公里,2003年底,以前的营盘村和坪上村合并,即为现在的营盘村。该村辖弯子组、坪上组、大井组、大山组、沙井组、大堰组、齐星组、沙子坡组8个村民组,户籍人口772户2272人。
营盘村航拍
营盘村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3亩,林地面积3500余亩。海拔在1040—1200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势相对比较平坦,适宜多种农作物和中药材的生长。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烤烟、辣椒、重楼、前胡、大豆、经果林等,主要经济来源于种养殖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
村里基础设施齐全,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全硬化,村民住房安全,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筑大高速、成贵高铁穿村而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盘营村于2022年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总投资额137.82万元,覆盖103户居民,工程改造内容包含厕所、厨房、圈舍、污水处理系统、庭院卫生整治、杂屋清理、庭院硬化、美化、绿化、线网改造等项目,促进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有效进行。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营盘村已经是一个多民族和谐聚居的村庄。
改造后的人居环境
营盘村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至今仍有许多遗迹留存在这片土地上,其中大水井、余家大院和谭文藻墓远近闻名,无不向世人展现着营盘村的别样魅力。
大水井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当时坪上土著居民余耀忠出资出力修建,其面积二平方米,用石头简单垒砌四方墙,顶上用石板作为井盖。清光绪四年,余耀忠之孙余伯纯(余正坤)出资重建,石工陈正文负责修造。此次重修面积增大至五平方米,形状为拱形,拱高一点五米,宽为两米。采用当地石灰石、风化石、煤盖石等材料砌成,老百姓可以直接用水桶在井里打水。水井顶上建有四平方米小屋,供奉有风伯雨师、水府三关、土地菩萨等三尊神灵(后遭破坏),祈佑老百姓健康平安、风调雨顺。水井前面修有约八平方米的坝子,方便了群众挑水、洗菜、洗生活用具之用。另外用煤盖石制作水槽,将井里溢出的水引到坝子前的石盆里,供人们洗衣服和牲畜食用。
杨梅果林
2012年,争取县财政资金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对大水井进行维修扩建,采用石灰石、混凝土和现代建设技术进行建设,将重修时的一个孔改为三个孔,名称沿用“大水井”,并铭序,曰:“大水井重修至今一百三十多年,年代久远,维护甚微,出现崩裂、跑冒滴漏和安全隐患,影响村民正常饮水。兹逢盛世,村民千方百计外争内聚,慷慨投工投劳在原址保持原状扩大再修大水井,从一孔修为三孔。此再修,以缅前人之恩,亦告后人勿忘爱惜。” 此后,大水井仍然一年四季自然流出。2013年,顺应老百姓意愿,村民刘正芬出资恢复风伯雨师、水府三关、土地菩萨等神灵于大水井顶上房内。
再说余家大院,又名四合天景。清朝年间,擅长铸铧口技术的余姓人迁入坪上,凭借一技之长在此谋生,后来发家致富,有了余钱之后广屯良田,培养孩子读书,终有孩子考取秀才。为鼓励儿孙学有所成,余姓家族决定为每个成才之子修一个四合天景,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有7个四合天景,均位于原燕坪公社的中心位置。
众多四合天景样式和建筑尺寸不一,由正房、厢房、石坝子、朝门、围墙和花台构成。房顶是小青瓦盖的、白色石灰脊梁、雕花吊檐板。正房高大,都是13柱、15柱组成。中间一间叫作堂屋,放有神柜供祭祀祖辈老人。堂屋两边的房间叫客房,墙壁都用土漆漆成黄色。左右两边是厢房,厢房是7柱或9柱,柱子高度和基础比正房低。右边厢房的一半作为每家的学堂供子弟读书。每个余家大院都配有一间磨房,用于制作食物。7个大院相互独立,又相互沟通,道路用石板铺砌,两旁是围墙,墙上栽有四季常绿藤科树,蜿蜒盘旋在围墙上,朝门均开在右边。后来一个大院作为原燕坪公社的办公用地,这个大院里有卫生室、金融信用社、供销商店,周边老百姓都在此购买生活用品,另一个大院作为燕坪小学教学用房。
谭文藻墓位于营盘村弯子组东北,村民称此墓地形为“金线吊葫芦”,墓前立有华表及清代大定诗人章永康编撰的墓志铭碑刻。谭文藻(1779—1866),字鉴亭,号秋田,大定东乡六龙人,清嘉庆九年(1804)甲子举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大挑一等,签分福建补用知县,庚辰(1820)调署政和县知事。政简刑轻,以德养民,历任五年,舆情载德,因年事已高,陈情终养,致仕而归,受知府黄宅中邀参与《大定府志》编撰。清同治四年(1865)奉旨重宴鹿鸣,年八十七卒于家。所著有《谭氏家训》《大定志略》,诗文大多散失。《黔诗备采》卷二入选二十一首。
豆干产业
关于营盘村,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在《大定县志》有载。据说县城东三十里,地名“坪上”,有大水井,阔六七尺,深可四尺,澄清如镜,汲引不穷。倏于己未秋八月朔午时,井底有一小人,身约一尺五六,面红发赤,头戴雄冠,身着道服,箕踞而坐。左足曲盘于右膝,已而散步四隅,往复循环,周而复始者数次。一时观者如堵,小人殊无顾忌,显身示人,瞭如也。无何,有余思敬之妻史氏,闻而往视,瞿然曰:“妾闻神之为德,视之弗见,听之弗闻,今神显身于此,而使人共见、共闻,窃恐震骇耳目,非神之所以为德也。若以无所归故,而欲凭依于此,奉酒醴,荐馨香,妾之责也。敢不竭诚致敬。”言讫,小人忽然不见。
营盘村还是一个红色圣地。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从瑞金出发,被迫开始长征。1936年仲夏,萧克率部队转战到燕坪休整,期间就住在余家大院两天。余姓的地方绅士余思美、余其柄等率族人杀猪和羊招待红军,用酒水以蒙古人的风俗招待红军,红军离开时每人还捐赠了一桐大米(大约一斤二两重),余姓中的进步群众在村寨里宣传和讲解红军的故事和精神。1949年10月初,解放军由黔西经黄泥塘、海风口(今顺河村海风组)到凰山住了一夜,第二天到达坪上并住了一天,余其柄、余其鸳等率族人积极配合解放事业,主动上缴地契、房契、枪支和弹药若干,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
此外,营盘村独特的文化形式也是令人不胜赞叹的。村里蒙古族人民的娱乐文化比较丰富,有队歌、吹笙、跳笙、踩笙、踩鼓、唱戏、射箭、赛马、斗牛、斗雀、摔跤、拔河、武术、踢毽、登山、划船、捕鱼、撉虾、野餐、赶表、踩歌堂、打背牌、丢糖包、抛绣球、赛花钱、讨花带、耍狮子、舞龙灯等,其中最著名的三大那达慕传统体育项目是射箭、赛马、摔跤,乡贤余其柄经常率族人在沙井组赛马、射箭和摔跤(今小地名跑马坪正是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