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生不愿生?委员建议建立国家生育支持基金,开设3个月到2岁的社区保育机构……
不敢生不愿生?委员建议建立国家生育支持基金,开设3个月到2岁的社区保育机构……
近期,关于育儿的话题持续升温。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在两会上提出了建立国家生育支持基金的建议,并为生育友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降
朱同玉对新生儿出生率下降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担任院长期间(2012-2013年),每年新生婴儿约有6000名,而最近了解到这一数字已降至八九百名。
他认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提升生育率是国家的整体目标。国家明确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并明确了四大任务和十三项具体举措。
不敢或不愿生二孩的原因
在参加全国两会前,朱同玉专门调研了生育问题。他发现,现行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普惠型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价格高于居民消费能力,家长“送不起”“不敢送”。特别是对于半岁至2岁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职场女性面临的育儿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一些女性不敢生娃,主要是害怕职业生涯发生断层。现在的职场日新月异,如果离开职场2年以上,再回去会面临一些困难。可以说,就业支持不足,导致女性生育损失难以保障。这是因为企业独自承担延长生育假及新增育儿假的成本,因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导致用工成本攀升,进而加剧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就业歧视现象。男性的陪产假和育儿假不仅时间短,而且在执行上也存在诸多困难,这无疑加大了性别平等就业环境建设的难度,任务依然艰巨。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窄、待遇水平低,难以有效保障女性生育经济和职业发展。
在调研中,他还发现一些年轻人反映,只要在网上刷到一条说生育不好的信息,算法就会不断地推送相关信息,铺天盖地地“洗脑”,无形中形成了信息茧房。
建议借鉴国外经验
朱同玉介绍了自己在以色列调研时了解到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各地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开设可以托育3个月到2岁的社区保育机构。他还指出,当前生育支持措施显得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一次性现金津贴上,缺乏多元化的支持手段,难以全面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税收减免政策未能覆盖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群体,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等。现金补贴的标准偏低,覆盖范围有限,且大多聚焦于二孩及三孩家庭,对于一孩家庭的关注显得尤为不足。“即便有的城市有补贴,也属于一次性补贴,对于有孩家庭来说属于杯水车薪。”
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朱同玉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建立国家生育支持基金,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他指出,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在大城市,生育成本高昂且鼓励生育政策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县域和农村地区显示出更大的生育潜力,尽管整体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生育支持基金,探索由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育儿补贴制度,并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倾斜。
他还建议要积极倡导并弘扬新型婚育文化与科学的养育观念。应避免过分渲染已婚已育群体的现实压力,正面诠释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和家庭伦理。宣传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正面引导力度,加速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同时,规避生育政策转型对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误伤。而对于一些社交媒体不负责任、铺天盖地的推送。他认为,应要求平台以负责任的算法引流和传播,破解信息茧房,管控刻意传播焦虑的内容。鼓励真实个人感悟的分享,防止生育问题遭受“污名化”的歪曲传播,有效阻断不健康婚育文化的蔓延。
“国际经验表明,鼓励生育的措施难以在短期内见效。”朱同玉认为,生育支持政策应以建立普惠型家庭福利制度为目标,强化家庭养育能力,提升人口素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一项持之以恒的长期任务,它要求我们通过政策优化和社会文化引导,逐步提升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为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媒体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