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补脾柔肝、去湿止泻的经典方剂
痛泻要方:补脾柔肝、去湿止泻的经典方剂
导读:痛泻要方是中医治疗腹痛泄泻的经典方剂,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味药组成。该方剂主要针对肝旺脾虚导致的腹痛泄泻,具有补脾柔肝、去湿止泻的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痛泻要方的组成、功效、主治症状及现代应用等。
痛泻要方
TONG XIE YAO FANG|更多图表
出处典籍:景岳全书
其他名称:白术芍药散,白术防风汤,防风芍药汤
热性指数
13
寒性指数
10
热/寒比例
偏热(1.30)
寒热分析
痛泻要方由白芍、白术、陈皮、防风四味药组成。其中,白芍性微寒,具有柔肝止痛、养血敛阴的功效;白术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陈皮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防风性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综合来看,此方中,白芍的寒性较为明显,而白术、陈皮、防风则偏温。从提供的寒热指数来看,热性指数为13,寒性指数为10,显示此方整体偏温性,但寒热之间并非差距悬殊,属于温和的方剂。
复方归经比例
脾经 40%
肺经 20%
肝经 19%
膀胱经 9%
胃经 9%
归经分析
痛泻要方主要针对脾经、肺经、肝经、膀胱经与胃经的异常进行调理。
从经络辨证角度分析,此方剂中脾经所占比例最高(40.3%),显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调理脾经相关的病理变化。考虑到方剂名称“痛泻要方”,以及白术、白芍等药材的特性,可推断此方多用于脾经虚弱,运化失司所致的腹痛、腹泻等症。
其次,肺经比例(20.8%)也相对较高,提示此方可能具有一定的宣肺、理气作用,针对肺气不足或肺气壅滞引起的相关问题。然而,由于方剂组成并非以温肺、润肺为主,故肺经异常可能为相关病症的兼证。
肝经比例(19.5%)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推测此方在调理脾经的同时,兼顾疏肝理气,可能适用于肝气郁结而影响脾胃运化的情况,属于肝经气机不畅的范畴。
膀胱经(9.7%)与胃经(9.7%)比例相同且较低,说明此方可能对膀胱经与胃经的异常有所兼顾,但并非主要治疗方向。考虑到膀胱经与水液代谢有关,而胃经与脾经共同主导消化功能,故推测此方对膀胱经与胃经的影响可能属于间接调理。
最后更新日:2025-02-19
主治功效(症状或疾病)
脉象:弦脉,缓脉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腹痛,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左下腹侧部痛,肋间神经疼痛,右下腹侧部痛,肚脐周围腹痛
症状:腹中有鸣叫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泻,气喘,月经过期腹泻,大便次数频繁,容易生气
现代疾病:肠炎,大肠激惹综合征,肠吸收不良,细菌性食物中毒,慢性肝炎,胰腺炎
方剂组成解释
- 白芍
- 白术
- 陈皮
- 防风
痛泻要方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缓解腹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经,具有敛阴止痛的功效。其能收敛肝气,缓解肝气郁结导致的腹痛,并可调节脾胃功能,减少肠道痉挛,达到止痛效果。
- 固涩止泻:白芍能收敛脾胃,固涩肠道,对于脾虚泄泻、肝气犯脾导致的腹痛腹泻,具有止泻的效果。其能减少肠道蠕动,降低水分流失,达到止泻的目的。
痛泻要方中加入白术,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 健脾益气,固涩止泻:白术味甘性温,入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之功效。痛泻要方所治之腹痛泻下,多因脾胃虚弱,气虚不固,导致肠道功能失调所致。白术能补脾益气,固涩肠道,有助于止泻止痛。
- 配合其他药物,增强疗效:白术与方中其他药物如苍术、陈皮等,共同作用,可增强止泻、理气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例如,白术与苍术合用,可加强燥湿止泻之效;与陈皮合用,则能理气健脾,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泄积滞。
痛泻要方中加入陈皮,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气止痛:陈皮味辛、性温,具有理气解郁、燥湿化痰的功效。痛泻要方主治腹痛、泄泻,其中腹痛多因气滞血瘀、寒湿阻滞所致,陈皮理气散结,可缓解腹痛。
- 健脾止泻:陈皮入脾经,能健脾和胃,燥湿止泻。泄泻多因脾胃虚弱、寒湿内侵所致,陈皮健脾燥湿,可固涩止泻。
因此,陈皮在痛泻要方中起到理气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腹痛、泄泻的症状,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材。
“痛泻要方”中包含防风,主要原因如下: - 疏风止痛:防风性味辛温,具有疏散风寒、止痛的功效。方中因患者常伴随腹痛、腹胀等症,防风可有效缓解风寒引起的疼痛。
- 调和脾胃:防风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作用,可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脾胃失调,进而改善腹泻症状。
因此,防风在“痛泻要方”中发挥着疏风止痛、调和脾胃的功效,有助于治疗因风寒侵袭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
中药方证辨证推理
病因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方剂介绍
痛泻要方主要功效是“补脾柔肝、去湿止泻”,在古代主要用来改善因为“脾虚”和“肝郁”所引起的肚子痛、腹泻、腹部咕噜声、大便时会伴随腹痛、常受情绪影响而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象呈现左弦脉、右缓脉。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中医的“痛泻”?主要症状是腹痛并伴随着腹泻,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溏状,且每次腹泻都伴随着腹痛,痛感在腹泻后疼痛缓解,却并没有完全消失,这种状况会反复发作。
古人认为,痛泻现象是由于“肝脾不和”所造成的,传统中医认为“腹泻”常常是脾脏虚弱所造成,而“腹痛”的原因多在肝脏。
所以“痛泻”在本质上,就是脾虚、肝实所造成的,导致腹痛与腹泻便会同时发生,后人认为这是“平肝止泻法”的代表方剂。
肝旺脾虚时,容易出现痛泻现象
古人也针对“痛泻”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腹泻作为比较。明代医学家吴鹤皋在《医方考》中详细描述了痛泻与饮食不当(伤食)所导致的腹痛差异,提出饮食不当造成的腹痛,会在腹泻后会减轻,而痛泻的腹痛并不会。
由于“痛泻”在本质上是由于脾脏功能虚弱,肝旺盛去克脾而造成的。肝脏与脾脏基于脏腑别通关系,分别对应大肠、小肠,所以“肝脾不和”的人,经常会出现大便相关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当肝木过于旺盛时,脾土就会受邪,大众容易出现腹泻、食欲减少、体重变化、烦躁不安、腹部咕噜声和胀满。
痛泻现象,常见于脾胃虚弱且肝郁、性情急躁的人,情绪会造成影响且引发痛泻现象,这也是“肠躁症”背后形成的原理。
因此,古代中医师就发明了“痛泻要方”来加以治疗,此方的组合非常简单,只有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味药,却很精妙。
既然是因为“肝实旺、脾虚弱”所引起的症状,在此方剂中特别重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芍药性质偏寒,可以柔和肝气,缓解急迫的疼痛,与白术搭配使用,对于肝实旺、脾虚弱受欺负的情况非常适宜。
古医学家陈士铎曾说:“在所有平肝气的中药中,除了白芍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的。”
陈皮的性质辛苦而温和,可以燥湿、调理气机并消化痰浊。适用于气滞湿阻或痰浊堵塞的症候。
运用中药调和肝脾,肠道就会舒缓
防风尤其针对肝脾两脏,其辛味能散发肝中的郁结。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提到的:“要散肝气时,应急用辛味食物以助其散发。”
防风也能舒缓脾气,且因其性质升浮,有助于止泻。此方的妙处在于使用了防风,可以平衡肝脾两脏,其辛味能有效散解肝脏的郁结。
这四种药物的结合,使脾功能得到强化,肝功能得到舒缓,气机流畅,从而自然让痛泻现象消除。整个方剂既具有补充和缓解的效果,又有散发的特点。
“痛泻要方”的组成,最早出在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有提出“痛泻”但没命名方剂,书中已经列出药材。《医学正传》提到这个名为“痛泻要方”,是根据刘草窗的原方修改而来。
痛泻要方在现代临床上,常用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躁症等,只要辨证属脾虚肝旺者,无论新病久病皆可用之。
临床上,此方经常配合“四神丸”或是“附子理中汤”,来改善体内寒气较重的腹泻现象。
每年在进入夏季之后,都会有些会员观察到自己的肝经实证、脾经虚证,同时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痛泻现象,服用“痛泻要方”之后确实可以改善。
夏季常见肝经实证、脾经虚证的现象
加减法参考如下
2. 如果腹痛非常剧烈,可以加倍使用白芍,并添加甘草和木香来缓解疼痛;如需更高效的止痛,可以添加延胡索。
4. 若大便呈水状,可加入茯苓和车前子来帮助止泻并利水。
6. 对于寒性腹泻,可以添加附子和炮姜以温暖脾胃。
8. 如果大便中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应添加山楂、神曲和麦芽以助消化。
10. 若舌苔呈黄腻,可加黄连以清热。
12. 对于长时间不止的腹泻,可以添加炒升麻来升提阳气,以帮助止泻。
14. 若出现肛门坠胀和全身疲乏无力的症候,可以加入黄芪和党参以增强体力。
16. 如果黏液分泌较多,应添加茯苓、薏苡仁和莲子。
18. 对于脓血便,可添加旱莲草、地榆炭和白头翁来处理。
传统服药法
将药材细细切碎,分为八份,用水煎服,或制成丸剂服用。现代应用时,可按原方的比例适当减量来煎汤剂。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 应该与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痛进行鉴别,如果是因食物中毒导致的腹痛,则不宜使用此方剂。
- 阳明湿热或热毒引起的腹痛和腹泻症候,不适宜使用本方剂。本方中的白术具有苦燥的特性,而陈皮和防风则具辛香且温燥的性质,这些都不适合热性腹痛的患者使用。因此,在临床应用这个方剂之前,必须仔细辨别患者的症候类型,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现代药理研究
痛泻要方对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有较好的疗效,韩氏以此方加味治疗96例。处方:白术、白扁豆各30g,白芍18g,防风10g,陈皮、山药、麦芽各15g,枳壳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67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 90.62%。1年后随访86例,复发3例。[韩志贞,等.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9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99;31(9):16]
痛泻要方的经络型态
运用经络检测,完全可以印证这种“肝旺脾虚”的现象,每年在进入夏季之后,都会有些会员观察到自己的肝经实证、脾经虚证,同时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痛泻现象。
相关证候
肝脾不调肝脾不和,脾虚肝乘,脾虚肝旺,肝郁脾虚,肝脾气滞,肝气犯脾
相同名称方剂
痛泻要方, 出处: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 组成:《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主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讨论留言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