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姓 “果”然不一般 或因避战乱而扎根桂中
果姓 “果”然不一般 或因避战乱而扎根桂中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高安乡高台村委巴积自然村,一个独特的姓氏——“果”姓,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200多年。这个姓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它又如何与当地的罗姓、彭姓村民结下不解之缘?
南国早报记者在采访果天芬,了解果姓的故事。 彭义安摄
一名果姓村民介绍“果”“罗”两姓的宗族牌匾。南国早报记者 黎莹遐摄
1. 因避战乱改为“果”姓
“听说,果姓有可能是清朝的皇族呢!”聊到果姓的历史来源,果天芬打开了话匣子。今年83岁的他是地地道道的巴积村人,祖辈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果姓源于满族,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家族后裔中有果氏,该支果氏源出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胤礼。不过,源于妫(guī)姓,后因避战乱改为果姓。这一说法,得到巴积村果姓族人的普遍认同。
“我听父亲说,果姓的老祖宗是从宾阳过来的。”果天芬说,当年宾阳战乱,一个卖碗和砂锅的商人带着儿子,一路来到了巴积村。商人留下来的儿子,就是果家的老祖宗。
“为什么那名商人会把儿子留在这里?”面对记者的疑问,果天芬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果姓属于外来户,你知道当地村民为什么愿意接纳他们吗?”记者摇摇头表示不解。
果天芬“解密”说,当时,巴积村里主要有罗姓和彭姓村民,但罗姓村民生的儿子较少,受当时“儿子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影响,他们希望膝下有更多子嗣,便把商人的儿子收为义子,允许其保留自己原来的果姓。从那以后,彭、罗、果三个姓氏的村民便一起生活在巴积村。
2. “果”“罗”两姓一家亲
血浓于水的亲情,商人怎么舍得留下自己的亲骨肉?“这和巴积村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果天敖是果姓族人里的老一辈,今年已有93岁。据他介绍,巴积村三面环河,在战乱年代,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
“交通是另一个重要因素。2019年左右,通往村里的二级路才正式通车。在这之前,只有一条泥巴路,更别说两三百年前了。”来宾市兴宾区高安乡高台村委干部彭义安说,不发达的交通意味着敌人入侵的路径少,所以从战乱地方过来的商人,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愿意把他留下来。
就这样,果姓族人在巴积村慢慢扎根,从最初的一人繁衍到现在的上百人。“果家是吃罗家饭长大的。”提到果家历史,果天芬、果天敖都不禁感慨道,在他们家里的香火台上方,都挂着一块宗族牌匾,上面写着“果罗门堂上历代宗亲之位”。
果天敖说,老祖宗去世以后,果、罗两姓的后辈将两位先人共同视为祖先,一起祭拜。日常生活中,三姓村民的联系也越发紧密。不过,随着时间流逝,罗姓族人由于向外发展等原因,目前只剩下罗爱琴一人还住在巴积村。“农忙时节,比如收甘蔗时,我的孙子和罗家的小孩会互相帮助,搭伙干农活。”罗爱琴说。
3. 期盼族人之间联系更紧密
如此特别的姓氏,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哪些趣事?果苏尔是南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坦言,果姓是比较少见的,“读高中时,好像全校只有我和姐姐两个人姓果,姐姐毕业后,我就是学校里的果姓独苗了。现在在大学里,老师和同学也觉得我这个姓氏很特别。”果苏尔还调侃道,她的名字常被误以为是男生的名字,被念成“苏果尔”也是常有的事情,“可能因为有一个小家电品牌叫‘苏泊尔’,果姓又比较少见,所以大家念名字时就先入为主,自动按生活中常见的称呼来排序了”。
目前,长期生活在巴积村的果姓族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和留下来务农、照顾家庭的中年人,其他果姓年轻人多已外出求学、工作,逢年过节才回来。像果珍和果霖两姐弟,果珍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入职一家汽车企业从事宣传工作,弟弟果霖正在西北民族大学读书,放暑假才回老家。开学将念大四的果苏尔,这个暑假留校复习准备考研,她希望今后能在离家比较近的城市读研和工作。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果姓的族谱没有流传下来,更多的宗族历史已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变得模糊,巴积村的果姓族人和宾阳的果姓族人也失去了联系。“希望有一天,能修建一个果氏宗祠,让现在的故事代代相传。”果天敖希望,通过南国早报的报道,能让更多的知情人提供与果姓祖宗有关的线索,“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能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