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解读身体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能够解读身体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当你感受到饥饿或压力时,背后实际上是大脑在解读复杂的内感受信号。这些信号不仅影响你的身体状态,还揭示了心理健康与身体感受的深刻联系。
Via:Pixabay
当你感受到饥饿或压力时,背后实际上是大脑在解读复杂的内感受信号。这些信号不仅影响你的身体状态,还揭示了心理健康与身体感受的深刻联系。
内感受的概念
内感受(interoception)是指大脑对身体内部状态的感知,与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获取外部信息的外感受相对。这个概念最早由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 Sherrington)在100多年前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存在专门的受体,负责将器官系统的信息传递给大脑。
内感受与情绪的关系
内感受不仅涉及身体状态的感知,还与情绪体验密切相关。例如,饥饿和压力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饥饿时胃部会咕咕叫,而压力则会导致心跳加快、出汗等。大脑在解读这些生理变化时,会运用内感受机制。
身体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身体和情绪感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身体疾病如流感、疫苗接种等引起的炎症状态,不仅会导致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情绪变化。同样,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也会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如食欲减退、肠胃问题等。
内感受的主观性
内感受是一个主观过程,大脑会根据环境、记忆等因素来解释身体信号。这意味着即使面对相同的生理刺激,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
研究发现:大脑处理内感受的差异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在内感受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存在差异。特别是脑岛(insula)这一区域,在抑郁症、焦虑症等多种精神疾病患者中表现出异常激活模式。
激活中断的位置:中岛(the mid-insula)
治疗启示
这些发现为精神健康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正念疗法和缓慢呼吸疗法已被证实可以增加脑岛的激活量,从而减轻痛苦和负面情绪。此外,针对内感受的训练,如心跳检测训练,也被证明对改善焦虑症状有效。
中岛叶激活(橙色)与抗抑郁药物(蓝色)或心理治疗后大脑激活的变化没有重叠
未来展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感受不仅是生存所必需的,还是我们感知身心健康的关键过滤器。通过深入理解内感受的大脑机制,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那些最需要心理健康支持的人。
Via:《喜羊羊与灰太狼》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