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新闻 | 筷子是餐具 又不只是餐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新闻 | 筷子是餐具 又不只是餐具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tdsb.net/c1664_202410/2293438.html

筷子,这一看似简单的餐具,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甚至更早,智慧的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筷子。随着农业文化的演变和饮食传统的发展,筷子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食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

明代中叶,随着大运河的兴盛,南北两岸商业繁荣、人口稠密,船工和纤夫的兴起促使筷子的称呼发生了变化。由于开船最忌讳“驻”和“翻”,人们便将“箸”改称为“筷儿”,赋予了筷子新的含义。

筷子:游牧民族的智慧结晶

在壮美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筷子不仅是实用的餐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牧民阿日查斯迪腰间悬挂着一件特殊的佩饰——父亲留给他的一双筷子。这不仅是生活用品的象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理念。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王光文

热情好客是游牧民族的内在气质。在热闹的宴会上,筷子舞成为蒙古族人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这一刻,筷子不仅是餐具,更是乐器,承载着真挚的情感与民族智慧。

筷子:民间工艺的艺术展现

在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宣德村的蚌扎,村民们至今保留着自己制作筷子的习俗。每当家里的筷子用旧了,街坊邻里就会聚到一起制作筷子,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种集体制作筷子的场景,不仅带来了收获的喜悦,更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热闹的色彩。

何玉兰是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人,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雕刻筷子。在她看来,一双竹筷的制作源自每个细节的精准到位。何玉兰的父亲何华一,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安竹簧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将自己数十年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和思考汇聚于小小的筷子中,在生活与艺术的碰撞中擦出传承的火花。


何玉兰与父亲何华一

这双巧夺天工的龙凤筷是何玉兰刚刚完成的作品,古朴典雅的外形,巧夺天工的雕饰,散发出沉静、坚韧的力量。

筷子:礼仪文化的载体

千百年来,筷子不断传播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餐具,相关的礼仪规则也逐渐形成。正确而熟练地使用筷子,成为中国人良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自豪的文化信仰。

在湖北恩施巴东的一座土家族四合院中,一位长者迎来了89岁生日,家人们早早聚集在这里为老人庆生。生日宴是家中的大事,其中筷子演绎着独特的礼仪篇章。开始用餐,由家中最年长者先动筷子,由晚辈为长辈夹取菜肴,传递着浓浓的亲情与孝道。用餐结束后,无论主客,率先吃饱的宾客通常会双手握住筷子,向对方示意自己已经吃饱,等其他人用餐完毕,才一同离席。这样的礼仪文化,不仅赋予生活以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相亲相爱、重视家庭等价值观念根植人心。

在中国西南边境,筷子是一种与婚嫁有关的重要器物。“长筷戏新郎”是阿昌族婚礼中最为隆重和热闹的环节。新郎需要手持肩扛两根近两米长的新竹,挑战夹取食物并分给在场宾客。

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人对筷子的使用却远不止如此。将一双小小筷子玩到极致,融入中国功夫,是对筷子文化的另一种诠释。这两根近五米长的铁筷子重达40多斤,赵文起却亮出拿手绝活,以获得世界纪录认证的方式,让全世界了解中华筷子。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水清镇板栗村村民文伯琳,曾凭借一根筷子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并斩获多项大奖,让民间技艺赋予了筷子更多的可能。如今,他7岁的孙女也开始跟着爷爷练习“筷子飞镖”。

筷子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情感故事,故事背后是中国人最深厚的文化认同,盛满了中国人对情感的依恋、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纵观历史长河,筷子绵延千年,在春风化雨中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审美、哲思,于润物无声中增加中华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