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冥婚违法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利用冥婚违法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种与传统习俗相关的行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些地方,打着“冥婚”旗号进行的所谓“业务”或“服务”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涉嫌违法犯罪。尤其是部分人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理,以“冥婚”之名行诈骗、敲诈勒索等非法勾当,更是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本文将围绕“利用冥婚炒作犯罪”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其法律性质和法律后果,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并提出对应的法律规制建议。
图1:利用冥婚违法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何谓冥婚?
冥婚的概念
所谓冥婚,是指在民间传统中,为逝者寻找配偶的一种仪式行为。这种行为源于古人对“阴间”与“阳世”同等看待的观念,认为逝者在阴间也需要生活伴侣,因此为其安排婚姻以示尊重。冥婚不同于传统的活人婚姻,其形式和内容均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冥婚的社会危害性
尽管冥婚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本身并无直接的社会危害性,但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则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具体而言:
- 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冥婚及相关仪式活动往往伴随着算命、风水、占卜等迷信活动,这些行为不仅与科学发展观相悖,还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 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人打着“传统俗”的旗号,借机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和社会利益。
- 扰乱公共秩序:大规模的冥婚活动可能会引发交通堵塞、噪声污染等问题,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干扰。
利用冥婚炒作犯罪的具体表现
以冥婚为名实施诈骗行为
近年来,多地出现不法分子打着“冥婚”旗号进行诈骗的行为。他们通常打着“传统文化传承者”或“民间组织”的幌子,以帮助逝者找到配偶为由,收取高额服务费。具体手段包括:
- 虚构需求:通过与死者家属沟通,虚构 deceased需要“配阴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夸大效用:宣称通过特定仪式可以实现“阴阳衡”,进而带来好运或生意。
- 制造紧迫感:以避免“不及时处理将带来灾难”相威胁,迫使家属尽快支付费用。
利用冥婚敛财的敲诈勒索行为
图2:利用冥婚违法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不仅通过虚构事实实施诈骗,甚至发展出更为恶劣的敲诈勒索手段。例如:
- 编造灵异事件:所谓“摸阴婚”或“找阴婚”过程中,不法分子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如声称发现了“不干净的东西”,进而要求死者家属支付额外费用以平息事端。
- 威胁恐吓:宣称如果不支付相关费用,则会遭遇厄运甚至家破人亡,以此迫使受害者交钱。
非法经营与获利
部分个人或团伙打着冥婚的旗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他们通过所谓“信息中介”收集逝者家属信息,以标准化流程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非法经营活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利用冥婚炒作犯罪的法律性质
涉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利用冥婚进行诈骗的行为完全符合该条规定的情形。
- 虚构事实:行为人谎称可以为逝者“配阴婚”,并以此要价收费,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 受害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被害人因相信所谓的传统文化服务而主动支付费用,符合财产处分特征。
涉嫌敲诈勒索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部分利用冥婚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完全符合该条款。
- 以威胁或要挟手段强行索取财物:行为人通过虚构灵异事件或编造不利后果相威胁,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 造成被害人人身及财产双重损害: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被害人还可能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
涉嫌非法经营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部分所谓的“冥婚”服务提供者通过建立信息库,以商业运作模式大范围招揽生意,涉嫌非法经营罪。
- 未经批准的经营活动:冥婚服务并不属于国家允许经营范围内的正当行业,相关经营者未取得合法资质。
- 具备营利性特征:行为人通过大规模、系统化操作,具有明显的营利目的。
法律规制路径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责任
- 加强立法层面的规范: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对“冥婚”等传统习俗利用的相关规定,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合法范畴,哪些属于非法行为。
- 出台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应针对此类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法律适用标准。
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由、工商、文化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打着“冥婚”旗号进行的非法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
- 强化日常监管:对可能存在冥婚相关活动的场所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开展法律宣传和警示教育
- 普及法律知识:通过普法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利用冥婚炒作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提高警惕性。
- 曝光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对已判典型案件进行报道,以案说法,警示社会公众。
利用冥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被害人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传统习俗的严肃性。对此,我们需要从法律、行宣传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综合治理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原文来自建筑市场监管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