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常见的网络谬误:诉诸人身攻击!
警惕常见的网络谬误:诉诸人身攻击!
在网络讨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对方的观点无法被反驳时,有些人就会转而攻击对方的个人品质、行为或背景,以此来削弱对方观点的可信度。这种逻辑谬误被称为"诉诸人身攻击"(Ad Hominem)。它不仅破坏了理性的讨论氛围,还可能对个人造成严重伤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网络"毒瘤"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诉诸人身攻击?
先给大伙讲讲啥是“诉诸人身攻击”。打个比方,你在公司会议上激情满满地提出一个新的项目策划,详细阐述了这个方案如何能提升工作效率,给公司带来丰厚收益。结果呢,有个同事当场就泼冷水:“你上个月还迟到了好几回呢,就你想出来的方案,能靠谱吗?”你瞧,他根本没针对方案本身的可行性、创新性这些方面展开讨论,而是揪着你迟到这点个人小毛病不放,这就是典型的诉诸人身攻击。说白了,就是不反驳观点本身,而是把矛头对准提出观点的人,妄图通过贬低这个人来否定他的观点。
这种逻辑上的“歪门邪道”可不是网络时代才冒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它的历史可长了去了。早在古代的辩论场上,就有不少人玩这种损招,通过诋毁对手的名声来为自己争得辩论优势。像战国时期,张仪和苏秦都是有名的说客,他们在各国之间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次,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苏秦的合纵联盟受到威胁。于是,苏秦的门客就开始在各国散布张仪的坏话,说他品行不端、自私自利,试图以此来削弱张仪主张的影响力。那时候虽然没有网络这么强大的传播工具,但这种人身攻击在小范围的政治圈子里,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以前它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可自从网络出现后,这“小妖怪”就找到了肆意撒野的“天堂”。
网络上的“嘴炮大战”
现在打开各大社交平台,这种人身攻击的场景简直随处可见,就跟打开了“吐槽大会”的开关一样。前阵子,一位明星在微博上发表了对环保问题的看法,呼吁大家重视垃圾分类,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环保出份力。这本是挺正能量的一件事吧,结果评论区瞬间就炸开了锅。有的网友冷嘲热讽:“你自己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奢侈品大牌,一件衣服够普通人吃一个月了,还在这谈环保,装什么装。”还有人直接开怼:“就你那演技,还是先琢磨怎么把戏演好,别在这瞎操心环保了。”这些人完全不管明星说的垃圾分类观点有没有道理,就开始对明星的生活方式和职业能力一顿攻击,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在网络论坛上讨论专业问题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比如在科技论坛上,有人分享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和预测。马上就有网友跳出来回复:“你不过是个不知名的小博主,有什么资格在这谈人工智能,肯定是抄袭别人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因为作者身份不出名,就直接否定他的文章内容,根本没从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这些方面去理性探讨。
这些网络上的人身攻击,就像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卷入其中。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得惊人,这些言论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为啥“人身攻击”这么猖獗?
为啥在网络环境里,这种诉诸人身攻击的现象如此普遍呢?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的不外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在信息爆炸,大家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着,就像掉进了信息的汪洋大海,根本没时间也没耐心去仔细分析每个观点的对错。一旦看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内容,第一反应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情绪上头,直接开喷。就好比在一个拥挤的大超市里,大家都匆匆忙忙的,没心思去精挑细选,看到不顺眼的就直接扔一边。
其次,网络的匿名性给了很多人“作恶”的胆量。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要顾及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说话做事会有所收敛。但在网络世界里,匿名身份就像一层保护壳,让一些人觉得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于是,他们就开始在网上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把网络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
再者,群体极化效应也在背后推波助澜。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当一个观点在这个小团体里得到一致认可后,就会被不断强化。一旦有不同意见出现,群体成员就会像护犊子一样,一起对异见者进行攻击,完全不顾及理性和事实。比如一些粉丝群体,只要有人对自己的偶像稍有批评,就会被粉丝们围攻,各种难听的话都能说出口。
另外,部分媒体和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也在有意无意地助长这种不良风气。他们喜欢制造一些争议性话题,用一些夸张、煽动性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引发更多的争论和攻击。在他们眼里,流量就是一切,至于争论是否理性,根本不重要。就像有些营销号,为了博眼球,故意发布一些偏激的言论,挑起网友之间的骂战。
“人身攻击”的危害有多大?
这种诉诸人身攻击的行为,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方方面面的。
先说说对网络生态的影响。网络本来应该是一个大家分享知识、交流思想的大平台,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地方。但现在因为人身攻击太多,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生怕自己的一句话就招来一堆骂声,这样一来,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就被淹没在一片骂声和戾气之中了。很多人因为害怕被攻击,都不敢在网上发言了,网络社区的活跃度和质量都大大下降。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因为老是有人吵架斗殴,大家都不敢来了,慢慢就变得冷冷清清。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种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不同观点的人不再通过理性的辩论来寻求共识,而是互相攻击、互相伤害。这不仅让社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凝聚力,还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比如在一些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因为双方的人身攻击,使得原本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还会引发线下的冲突和对抗。前几年关于广场舞噪音的问题,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支持和反对广场舞的两拨人在网上互相攻击,甚至还引发了一些现实中的冲突,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个人来说,遭受人身攻击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公众人物和网络大V,铺天盖地的恶意评论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明星、网红都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而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有一些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就算是我们普通网民,在面对无端的攻击时,也会感到委屈、愤怒,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我有个朋友,就在网上发表了一些对某个电视剧的看法,结果被一些粉丝攻击,好几天都心情低落,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网络上泛滥的诉诸人身攻击现象,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同时也不要恶意攻击他人。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和价值,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发表评论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当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时,试着换位思考,用事实和逻辑去反驳,而不是用脏话和攻击去回应。比如,你看到一篇和你观点不一样的文章,不要马上开骂,而是先想想文章里有没有合理的地方,然后再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性和文明。让我们一起拒绝诉诸人身攻击,用理性的交流去取代“嘴炮”,让网络成为真正的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的社会在理性的氛围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