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德国的奠基之人,一个是中兴名臣,李鸿章与俾斯麦的会谈
一个是德国的奠基之人,一个是中兴名臣,李鸿章与俾斯麦的会谈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场战争不仅带来了巨额赔款,还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出访德国并与俾斯麦会面,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德关系发展的重要见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落下帷幕,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使中国再次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而且允许日本进入中国内地开设工厂,中国的殖民地化不断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部又掀起了巨大波澜。但是此时的清政府不是在讨论怎样振兴国家民族,而是忙着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进行口诛笔伐。
李鸿章考察记
甲午战争中对日本作战的失败对当时整个中国来说是民族之耻,是一场灾难,但是对反对清朝北洋派系的朝廷其他官员来说无异于一场狂欢。对于他们来说这次战争的失利恰好是扳倒李鸿章的绝好机会。
李鸿章号称政坛不倒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朝廷中是没有敌人的,恰恰相反李鸿章比其他的老师曾国藩来说树敌更多,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就是帝师翁同龢。而对满朝文武的口诛笔伐,李鸿章也不得不暂避风头,于是在1896年这位已经73岁高龄的老人横渡大洋开始他的异国之旅。
李鸿章在欧洲游历了许多国家,也见到了许多国家领导首脑,要说这一趟出国访问最为著名的就是访问德国和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会谈。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联系颇为深刻,早期的德国还保留了君主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而且德国陆军对中国近代军队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中国陆军早期主要学习效仿的就是德国和日本,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的机械化部队的组建也是师从德国,直到抗日战争后期与美国联系更为密切,国民党部队又都换上美械装备。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强调当时中国混乱的局势让当时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炙手可热的军火采购者。局势越动荡,中国就需要越多的军火,国外军火商的订单就越多。所以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什么李鸿章一个弱国大臣会在欧美国家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毕竟资本主义国家又怎么会跟钱过不去呢?
李鸿章也是比较喜欢德国的,尤其他在了解到德意志帝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家短时间一跃成为欧洲强国的时候,对引领这个国家走向强大的首相俾斯麦颇为推崇,他迫切地想要从这位著名的铁血首相这里取经回拯救他那破败不堪的国家。
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是现代德国的奠基人,改有之一。难以想象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竟然会涌现出如此多杰出人物。俾斯麦、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几位对后来世界历史的影响又何止百年。
近代历史上德国的崛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除了铁血首相俾斯麦,还有一个就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这二人的组合颇有中国历史上秦孝公和商鞅搭配的感觉,威廉一世力排众议任用俾斯麦,全力支持俾斯麦向外扩张的宏伟志向。
在当时德国还不叫德国,他们还只是一个叫做普鲁士的小国家,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通力合作下,普鲁士先后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三战三胜,彻底欧洲打出了声誉和疆土,从此普鲁士成为了过去式,整个欧罗巴大陆上崛起了一个新的强大国家德意志。
军机大臣和铁血首相
李鸿章会见俾斯麦,这样的局面听起来有些荒诞却又如此真实。李鸿章作为大清王朝的四大中兴名臣,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一条在封建统治基础上的、救国求强的道路,但是彼时中国的积贫积弱恰恰是几千年封建制度导致的。也就是说李鸿章要保住的根本反而是最大的顽疾。所以李鸿章穷其一生,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只能是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李鸿章见到俾斯麦,可能是面对这位欧州强国首相不想跌了面子,李鸿章向其介绍了自己镇压太平天国,镇压捻军的功绩。没想到俾斯麦听后不以为意,认为这些对自己同民族同胞刀锋相向的屠杀有什么值的骄傲的呢?这段情节有曾经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是窃以为这段对话还是符合李鸿章和俾斯麦人物性格的。
1911年,或者说大清王朝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百年基业轰然倒塌。此时距离李鸿章外出考察只有十五年而李鸿章已经去世十年了。对于李鸿章来说自己活得久不见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尤其最后几年中被骂国贼,在清朝灭亡前死去也是一种解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