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阴阳风水”考量

创作时间:
2025-03-16 13:05: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阴阳风水”考量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7/20/43806054_1148399400.shtml

中国古人根据古老的风水思想,在科学技术、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努力探索出它们心中理想的城市规划布局;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基于风水思想设计出来的城市布局才是可以实现天、地、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滋育后世万代的完美规划。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中国古代城市设计中的“阴阳风水”考量。

城墙和风水

《易经》中用“阴”象征人的肌肤,而“阳”象征人体内的血液循环。

而中国风水学巧妙的将这种关联运到到墙和墙所围护的空间关系当中,也就是城市外墙面象征阴,城市内部空间象征血液组织、象征阳,阴与阳协调统一、缺一不可,这样作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必设围墙的文化内因,这种阴阳平衡的思想模型进行深入衍生后,就决定了中国众多古代城市的城墙以及其内部空间形态和平面形状构成。

城墙象征阴,而阴同时又和大地相关,所以都城的城墙需和其四周的地形产生关联,古代都城或大型建筑群规划设计常用的手法是使得城墙两侧山墙的透视灭点指向城市龙脉主峰的顶点。


台北市方位原理,图片来自网络


承德避暑山庄城墙山墙透视湮灭点,图片取自《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渊源》


颐和园排云殿建筑群山墙透视湮灭点,图片取自《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渊源》

此外,根据古籍《宅经》中的记载——东北方(艮位)是代表鬼门,此方位多邪气、煞气,所以需要在艮位做一面完整的墙以阻隔煞气侵袭,这种观念在沿海地区,尤其是闵南地区非常盛行,因为此区域区的东北风强烈,所以设墙挡风既有风水学考量也有气候的因素,可谓风水之术和自然条件的恰当融合。


罗盘图


福州府城图,明洪武四年修

中国古代众多城市的城墙形状也深受风水学的影响。

龟城

中国古代城墙常和龟发生关联,这和远古时期的“龟卜”选址理念有很大关系;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龟是一种灵物,带有某种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龟相关的城市规划案例(南宋平江城的布局呈龟状,所以也叫做“龟城”)以及传说(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311年),张仪、张若筑成都时“初张仪、张若城成都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层出不穷。

平江府城图,今苏州市城厢区,南宋

鲤城

中国有句谚语,即——“鲤鱼跳龙门”,代表文风昌盛;所以喜好风水的东南沿海一带经常仿照鲤鱼的形状来筑造城墙,这种象物的规划理念用到城市规划当中可就象征了此地文风昌盛;比如福建泉州市也因为城市轮廓类似鲤鱼而被称为“鲤城”,从泉州府城图可看到“鲤鱼吐珠”的景观,小东门是鱼嘴,东湖是珠泡,鲤鱼身上有纵横交错的排水系统“八卦沟”。

泉州府城图,来自《泉州府志》,清乾隆年间修

城门和风水

传统风水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同样也极为重视城门方位的考究。古代堪舆典籍《阳宅会心集》明确指出:'城门乃一方居民命脉所系,须审慎辨察,总以迎纳山水气脉为要。'在城郭的四方城门选址中,西方因地理形势常与水脉山势难以契合,成为营造难点。为此,风水师往往采取因地制宜的补救之法:若城池建有月城(瓮城)结构,可通过外城门进行气脉收束;若无月城建制,则需在城门外修建亭阁以聚气;如果确实无法弥补,则只能选择关闭。

青州县府城图

永安县府城图

在城门建筑形制方面,风水理论制定了严格的营造法式:南门城楼宜取水星形制,高度须适中,若过高或采用木星形制,则易致民风奢靡且多火患;西门城楼当以土星为基,亦不可逾制过高,否则金气过盛将引致民风凶悍;东门城楼必取木星形制,且须高出西南城楼,以应青龙位尊之势;北门作为迎纳生气的门户,必建土星形制且须巍峨壮丽,既可承接水脉,又能引生气入城,枕山为屏以就大势,方得全吉之局。

石首县风水布局图,来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石首县志》

这种建筑规制不仅遵循阴阳五行生克原理,更暗合传统'四灵'方位学说——青龙(东)主生发之气,故需凌驾白虎(西)之上;玄武(北)为靠山之位,故需雄浑稳固;朱雀(南)属火需以水制,形成严密的宇宙图式空间秩序。这种将自然地理与人文伦理相结合的营造智慧,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城市内部空间和风水

南北中轴线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中,南北中轴线的营造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据《周礼·考工记》'辨方正位'的营国制度,城市中轴对应天极北斗,取法'阳主动,法天象'之理念。都城以南北轴线为阳脉中枢,与北极紫微垣形成天地对应,这种'立中应天'的营造法则,使得自汉长安至明清北京,历代都城皆呈现鲜明的南北轴线格局。

西汉长安城复原图,网络图片

唐代长安城复原图,网络图片

北宋东京汴梁城复原图,网络图片

元北京大都城复原图,网络图片

明清北京城图,网络图片

道路网格规划

在道路网格规划方面,古人恪守'阴阳协和'的营造法则。考究现存地方志及城图可见,东南地区如苏州等古城,道路网格比例多取九八(阳数极数)、五四(洛书之数)或三二(天地人三才)之矩形制式,刻意规避方正规整的1:1格局。这种形制既暗合《易传》'阳奇阴偶'的数理哲学,又通过非对称布局构建动态平衡,避免阴阳二气的对冲失衡。

南宋平江府城图,网络图片;南北向主干道长度与东西向街道宽度的比例接近9:8(阳数极数),如南北向主街长约270丈(约810米),东西向街宽约240丈(约720米),形成动态平衡;坊市单元多呈 5:4(洛书之数)的矩形,如《吴郡志》载“坊纵五十步,横四十步”(一步约1.5米),象征中央(五)与四方(四)的呼应。通过非对称比例打破方正格局,避免“纯阳”僵化,河道(阴)与道路(阳)交错,体现“刚柔相济”

城市中心区划

城市中心区划更彰显了宗法礼制的空间表达。风水典籍将城市核心区称为'正穴',其营造遵循严格的等级秩序:都城以皇城为中枢,省城以督抚衙署为核心,州县城池则以公堂衙门为主体。这种'正穴'选址必择地势隆起之处,四周以护城河为界水,外围高地作护砂屏障。《玉髓经》详载营城次第:'先立宗庙以敬天地,次建宫室以定尊卑,再设府库牢狱以安民生',实则将《礼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制空间转化为城市规划范式。

南朝建康城,网络图片

北京紫禁城,周边一圈护城河,网络图片

结语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哲学思辨,其营造实践堪称东方'天地人'三位一体宇宙观的物化呈现。

在城墙营建中,古人以'阴阳同构'理论构建空间秩序:城墙肌理既象征人体肌肤(阴)又暗合大地属性,通过龙脉指向与地形呼应形成空间锚点;龟城、鲤城等象形城制则折射出'物候感应'思维,将祥瑞灵物形态转化为城市护佑符码。城门系统严格遵循'四灵五行'法则,通过星象形制、方位禁忌与山水接引,构建起'藏风聚气'的生态屏障;城市内部空间以南北轴线为天极坐标,道路网格以洛书数理调控阴阳平衡,行政中心以'正穴'理念强化礼制秩序,形成'辨方正位-形法理气-礼乐相成'的三重营造范式。

这种融天文历法于城垣肌理、化伦理纲常为空间秩序、寓生态智慧于营造技艺的规划体系,不仅塑造了'象天法地'的物质载体,更构建起华夏文明'参赞化育'的人居哲学,为当代城市文脉传承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因库。

本篇就分享到这里,下期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风水探源》——何晓昕编著

2.网络资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