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常见用药误区有哪些?如何科学做好疾病和用药管理?
高血压常见用药误区有哪些?如何科学做好疾病和用药管理?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危险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如何科学管理高血压,避免用药误区?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较高,据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每五例疾病死亡中,就有两例死于血管疾病。而高血压则是心血管疾病最危险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共有2.45亿。
引起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哪些?疾病管理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
中国的年轻群体易出现久坐、缺乏运动的现象,而且年轻人普遍吃盐量高,这几点一方面会引发肥胖问题,另一方面,吃盐多、口重会导致心率过快,进而引发高血压疾病。
在多项国内队列研究中发现,当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产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便会增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明确指出,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久坐不动、食盐过高,心率也是一个需要重要关注的问题。
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药物的治疗问题、危险因素没有控制问题、生活方式没有改善问题、用药依从性问题……目前,我国高血压控制率只有16.8%,等级医院的控制率不到30%,所以我们现在在管理血压的策略方面,要强调血压控制率的提高。
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高血压分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损伤。所以,第一,高血压患者绝对不可以凭感觉去吃药,一定要以实际测量的血压为准进行治疗。比如,有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到了200mmHg,没有症状出现,如不及时吃药治疗,则有极大可能会导致突发性心肌梗塞。第二,一定要坚持吃药,不能随意停药。不可以吃药以后血压下降了,就把血压药、降压药停了。血压下降是由于降压药而发生作用了,停药之后药效消失,血压就上去了。
一些病人看到广告上宣传的治疗高血压的药品,就自行把自己原来的药物更换了。但每个人的高血压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动脉弹性很差,属于高压高、低压低的高血压,而有的人属于低压高、高压不是很高、心率很快的高血压。每一款降压药是作用在不同的环节,药品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所以购买服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建议,不要自行更换。
老年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误区则是漏服。为了减少漏服现象的发生,一般建议吃一些固定复方。这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反应,因此高血压患者还应当注意养成安全用药的好习惯,以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对于做好疾病和用药管理的建议有哪些?
对于医生来说,除了有效性我们更重要是看重安全性,安全是最重要、最首要遵循的原则。有些患者属于过敏反应的个体,所以,第一点,医生应告知每位病人药物的副作用。第二点,病人应学会阅读说明书。说明书上所列的不良反应只有1-2%发生的可能性,看了说明书之后,患者才能做到心里有数。当出现一些特殊的合并症时,结合说明书便能观察是否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不良反应。
患者可以通过药盒扫码,一方面,可以进行药品的验证,保证药品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查阅药品的用药信息,来设置用药提醒,学习用药的科普知识,节省医患间一对一的沟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