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与皮影戏——介于二、三之间的二点五次元
木偶剧与皮影戏——介于二、三之间的二点五次元
二次元,原指“二维世界”,后来成为了ACGN亚文化圈专门用语,特意用“二次元”来指代。与之对立的则是代表“三维”现实世界的三次元。有那么一批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形态的作品,它们既非动漫作品,又非真人影视的作品,姑且称之为二点五次元吧。
一、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其历史十分悠久,"源于汉,兴于唐"。艺人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唱出戏词,并配以戏曲的锣鼓点。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
布袋木偶——又称: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
布袋木偶戏,在福建南部称为“掌上班”,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戏剧,艺人将木偶套手上进行表演。
无独有偶,欧美地区的布偶,虽制作材质不同,但也是套在手上进行表演。比较著名的就是吉姆·亨森与他创立的“芝麻街”。
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起源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
表演操纵杖头木偶是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进行表演的。命杆亦称“主杆”,上端与木偶头相连接;手杆也叫做“手机”、“侧杆”、“手挑子”,与木偶的双手相连。有的地区称杖头木偶为“三根杆”或“托偶”。手杆放在木偶服装里边的,叫做“内操纵杖头木偶”,手杆放在衣服外的,叫做“外操纵杖头木偶。”中国的传统杖头木偶多为内操纵式。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乃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传统戏剧剧种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福建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
国外也有提线木偶,称为“string puppet”。依据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线木偶歌剧在18世纪极其风行。电影《音乐之声》中就有家庭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表演提线木偶剧的镜头。
大型提线木偶
此外,国外花车巡游时,经常有大型提线木偶表演。可见其流行程度。
除了提线木偶的花车巡游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儿童木偶剧表演。
在各类木偶戏中,台湾的布袋戏闯出了一条新路,以木偶为主演拍起了连续剧,以电视播放与售卖碟片为赢利渠道,其不仅影响了本土几代人,还远销到海外。
台湾布袋戏
台湾的布袋戏种类很多:金光布袋系、霹雳布袋戏、天宇布袋戏、新天宇布袋戏、新世纪布袋戏、神魔布袋戏、圣章布袋戏。
金光布袋系——又称之黄俊雄布袋戏、金光系列
因为1950至1970时的布袋戏主流。以声音道具等奇关变景吸引观众的表演形态,被称之为“金光戏”,也就是开始舍弃传统掌中戏偶,而改以较大的戏偶来表演,此一时期的变革给了布袋戏的一个转变契机,后来黄俊雄大师把金光戏的表演型态搬上电视舞台,即: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的故事。
1970年黄俊雄将父亲黄海岱的《忠孝节义传》改编,成为自己的首部作品《云州大儒侠》,首创以布袋戏搬到电视上表演。他将布偶尺寸加大,强调眼部的神气,以流行音乐取代传统的锣鼓。在台视播出后轰动全台湾,造成万人空巷,连续演出583集,创下当年台湾电视节目最高收视率97%。
1994年,黄俊雄大师重新开拍云州大儒侠系列故事时,因为感怀1970年的“金光戏变革”,故把自己旗下的布袋戏事业,称为金光布袋戏。
后来,由黄俊雄和与西卿所生的长女黄凤仪、小儿子黄立纲共同经营“金光布袋戏”继续活跃于台湾电视布袋戏市场。
霹雳布袋戏——又称为黄文择布袋戏
黄俊雄正室陈美霞之子黄强华、黄文择继承衣钵,组成大霹雳节目录制公司。于1988年在台湾地区开始制作一系列以“霹雳”二字为名的布袋戏剧集,故称霹雳布袋戏。由“十车书”黄强华职司编剧、由“八音才子”黄文择统筹口白。
天宇布袋戏
黄俊雄三子黄文耀则成立“大天宇”,曾在三立台湾台推出“天宇布袋戏”。天宇布袋戏初期由三立影视投资发行,后由黄文耀自行成立的大天宇传播制作,仅于台湾发行。有许多影视工业新手法的实验与创新,得到不少好评。但是因为天宇主要专营当时风行的出租影带市场,与三立的电视播放方针不符合,二者分道扬镳,天宇布袋戏亦进入衰退期。
2010年得到新世纪国际多媒体公司注资,另起炉灶而成“新世纪布袋戏团”,预定将重新整理旧有的世界观及人物故事,将曾经岌岌可危的天宇系列赋予新生。但不久因“天宇”版权问题陷入争执,一度停播。
神魔布袋戏——萧建平布袋戏
萧建平,师从台湾电视布袋戏之父黄俊雄,是黄先生的关门弟子。出师之后创立自己的布袋戏团队,立志于保持布袋戏传统风味的同时,开创一条新的路线。
萧建平布袋戏,系指从《王者风云》开始拍摄的,由萧建平负责口白的系列布袋戏。至今已拍摄了《王者》系列两部和《神魔英雄传》系列三部,至今一共拍摄五部。
圣章布袋戏
赵金统是神魔布袋戏萧建平先生的弟子,曾在天宇布袋戏长期担任统筹,从事过十数年的布袋戏工作。《天宇天城录》结束后,主统另起炉灶组建了自己的布袋戏团队,打造全新的“圣章布袋戏”系列,并亲自担纲口白,同时兼顾剧情创作、角色造型等。
宝岛各流派布袋戏皆起源于黄家,突破性的将其拍成了声光电特效不输影视剧的木偶武侠剧,随着拍摄技法与科技的进步,其成品观感上不输于商业大片。
这种改革,大大扩展了受众群体。将其从剧场搬上了电视,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培养了几代观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收入,可以持续扩大投资,提高拍摄技术从而制作出更好看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如此良性循环。
【观看门槛】
首先,布袋戏的对白皆是闽南话,非其语言圈内的观众只能边看字幕边观看。当然,这对习惯了看字幕的观众并非最大障碍。
真正的门槛是每个系列其故事都是连续的,有的系列已经出了大几百集甚至上千集,想融入“它”的世界,初看者确实会发现很多地方看不懂,接不上,一脸糊涂的看过很多集后,才能慢慢入门。
【中外合作】
东离剑游纪
东离系列由黄强华、王嘉祥执导,日本剧作家虚渊玄负责剧本,台湾霹雳布袋戏公司拍摄制作。目前已经有三季,每季13集。
东离系列人物设定颇具古龙味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浪子,“正邪难分、神秘莫测”的男二,热血懵懂的少年,妖艳魅惑的江湖女子,主角生死不离的好朋友等等。
东离系列,作为布袋戏的入门作品再合适不过了。它的故事完全新创,完全可以从第一季开始看起。且实话实说,三季看下来,个人最喜欢第一季,完全独立的故事系列。反倒是第二季、第三季之间故事关联较多,情节设定也不如第一季惊艳。
东离系列也是中国台湾本土文化,反向输出到日本等地的鲜明案例。正式因为过去布袋戏的优秀素质,才吸引了日本的知名制作人,合作拍摄了此系列,在日本播出时也取得了好的口碑。
【木偶定格动画】
不用于操作木偶来拍摄动画,定格动画更加复杂。它是不断地小幅度调整木偶的姿态,然后逐格拍摄,最后连起来一起放映。因此,看定格动画总有“掉帧”的感觉。
木偶动画也是国产动画的一大特色,上海美术制片厂曾经拍摄出大量好看的木偶动画。
同样采用定格拍摄技术的,还有“黏土动画”,与木偶动画只是材质上不通。英国两大王牌“小羊肖恩”、“超级无敌掌门狗”都是黏土动画。
二、皮影戏
又名“灯影戏”、“土影戏”,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各类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北方曾经十分流行。
简单的皮影,一人可以操作多个角色;复杂的皮影则需要多个人合作共同操作一个角色,可以做的动作也更复杂多变。
皮影与传统动画之间有很多相似,都是平面艺术,无法展示立体形象。某种意义上,国产的“剪纸动画”的表现形式与角色动作都颇受皮影戏的影响。
曾经的艺术形式是千姿百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艺术形式逐渐的远离人们的生活,甚至已经濒临失传。
在这个过程中有跟随时代求新求遍,开阔了一片新天地的,比如:宝岛台外诸多布袋戏;但更多的则是固守传统,逐渐丧失市场,变成了靠“政策保护”来延续生命的“活标本”。
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形式富有生命力的传承下去,让它依旧被大众所喜欢所接受,这才是发扬传统文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