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药用价值,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蜈蚣的药用价值,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蜈蚣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等功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蜈蚣的基本信息、药用价值、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基本信息
- 别名:天龙、百脚、千足虫
- 来源产地:中药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全体
- 采收炮制:蜈蚣原药材需要除去头、足,用时剪成小段。炙蜈蚣则是将蜈蚣头足除去,用文火焙至黑褐色,不得焦。外用娱蚁多用于疮疡肿毒;炙蜈蚣毒性降低,可用于惊风抽搐、风湿痹痛等。
-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
蜈蚣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惊风、癫痫、破伤风、痉挛抽搐、口眼歪斜、风湿顽痹、偏头痛、毒蛇咬伤、瘰疬疮疡等病症。
应用
蜈蚣配全蝎:蜈蚣与全蝎均为熄风止痉要药,并能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两药合用,可用于中风、癫痫、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病所致之抽搐痉挛,角弓反张,头痛抽掣,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瘰疬等。方如止痉散、撮风散。
蜈蚣配朱砂:蜈蚣祛风止痉,朱砂镇静安神。两药相配,镇静止痉,用于小儿惊风。
蜈蚣配羌活:羌活祛风胜湿,蜈蚣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两者相配,再合独活、秦艽、防风等药,用于风寒湿痹的筋肉疼痛、麻木、僵硬等。若再加白花蛇、乳香、没药等,祛风活血、速络止痛之功更佳。
食用方法及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
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撤或调敷,或油浸。 - 使用注意: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多棘娱蛤全虫含类蜂毒样及类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尚含脂肪、蚁酸及多种氨基酸。外角皮含几丁质,脱乙酰几丁质,葡萄糖胺,谷氨酸,酸性磷酸酶。
- 药理作用:蜈蚣具抗惊厥、抑菌及抗肿瘤作用,能促进免疫功能。体外试验表明,蜈蚣毒的浓度为0.3μg/μL时可诱导兔血小板的聚集,毒素在90℃时经5分钟处理后则失去其诱导活性。
临床报道
治肝炎:鸡蛋1个,一头打洞,将蜈蚣末倒入蛋内,搅匀,封口,文火煮熟,每晚睡前吃1个,连服3日,停3日为1个小疗程,连服3小疗程为1个大疗程,同时配服中药汤剂。共治疗135例,痊愈132例,治愈率为98.0%(天津中医)。
治中风:蜈蚣1条,白花蛇1条,全蝎10g,共为细末,每日1剂,分3次口服。治疗47例,痊愈24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7.0%(吉林中医药)。
治结肠溃疡:朱砂、蜈蚣、白及各15g等药组成。全部用灌肠法,每剂煎150~200mL,30次为1个疗程。治疗220例,结果:基本治愈132例,占60%,好转7例,占34.1%(中医肛肠病杂志)。
治骨髓炎:蜈蚣60g,淫羊藿30g,肉桂10g,研成细末,过100目筛备用。每日20
30g,分23次温开水送服。治慢性骨髓炎52例,痊愈20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90.4%(中医杂志)。治面神经炎:制蜈蚣2条(不去头足),朱砂1.5g,研末混匀,平均分为2包,为1日剂量。每日早晚以防风10g,沸水浸泡送服,治愈为止。朱砂累积量在30g后改为每日0.5g,孕妇忌服。治疗38例,治愈36例,无效2例(湖南医药杂志)。
医家论述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娱蛤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电信啊眩晕、抽掣、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本文原文来自baicaol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