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太子改革: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变革
圣德太子改革: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变革
圣德太子改革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7世纪初。这场改革由日本皇族圣德太子主导,旨在通过一系列政治、文化和社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天皇的权威。虽然改革最终未能彻底解决社会危机,但为后来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圣德太子改革的背景
圣德太子改革发生在7世纪初,当时日本国内矛盾重重,贵族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底层民众生活困苦,贵族之间为争夺利益不断发生战争。同时,皇权衰落,世袭贵族垄断官场,政府无法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政权更替频繁,公元587年,用明天皇死后,苏我马子和物部守屋为争夺皇权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苏我马子取得胜利并操纵皇室。592年,推古天皇即位,任命圣德太子为摄政,圣德太子决心通过改革加强皇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德太子改革的具体措施
圣德太子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划定冠位十二阶:公元603年制定,以整顿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冠位"员无定数",又无职权,所以它不是官职,而是授与贵族的荣爵。冠位只按才干和功绩授与个人,不能世袭。因此冠位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氏姓门阀势力和选拔人才的作用,并推进了贵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为首的官僚体制的形成。
制定十七条宪法:公元604年制定,内容多出自中国儒、法、道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儒家思想尤多。《宪法》提出"承沼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皇权,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力,建立中国式的君主专制王朝。《宪法》要求贵族上下和睦,克制私欲,息争守礼。同时提出给百姓以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国司、国造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企图以此增加生产,消洱人民的反抗。
提倡佛教: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涅架等教义,要人民断欲爱、求解脱,安分守己,脱离斗争。圣德太子通过振兴佛教以达到树立一个全国共同崇拜的宗教来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权。推古天皇2年(594)下沼"兴隆三宝",在17条宪法中也提出"笃敬三宝"。太子带头建立斑鸣寺(法隆寺的前身),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又撰写《三经义疏》。结果国内很快出现了弘扬佛法,竞造佛寺的局面。推古天皇32年(公元624年),全国建立寺院46所,僧816人,尼569人。
恢复中日邦交:积极摄取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圣德太子为了向中国学习,遣使通好隋朝,恢复中断一个多世纪的中日国交。推古天皇15年(公元607年),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公元608年小野归国时,隋朝遣裴世清出使日本。当年9月,裴世清回国时,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还派去了8名留学生,其中4名留学生是便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4名学问僧是新汉人曼、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这些留学生后来回国后,在大化改新中发挥巨大作用。公元614年再次派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使隋。这一时期日本改变过去向中国朝廷请封、朝贡的态度,采取对等的立场。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时递交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第二次使隋时带来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烈愿望。
编纂史书:推古天皇28年(公元62l年)太子开始撰写《天皇记》、《国记》及《臣、连、伴造、国造180部并公民等本记》等历史书,以提高皇室的尊严,加强国家观念。这些书在大化改新时大部分被苏我虾夷烧毁。
圣德太子改革的历史意义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推古朝为恢复在任那的势力,于推古8年(600)派兵1万征伐新罗。远征暂时取胜,但没有实现其目的。602年,发兵25000人,准备再征新罗,但中途受挫。
圣德太子改革虽然未能彻底解决社会危机,但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是,这场改革为随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