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情感故事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情感故事
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情感故事,是一段跨越30年的传奇。从1937年到1967年,这段感情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等历史变迁,见证了两个人的坚持与付出。
1937年11月25日晚上,杜月笙等人悄悄离开上海,赶往香港。孟小冬没有跟着杜月笙去香港,她想念家人,于是回到了北平。
到了香港,杜月笙仍不忘远在北平的孟小冬,1938年春,杜月笙命人给孟小冬写信,请她速去香港。
孟小冬接到信后,立即动身去了香港,与杜月笙一家人住在了一起。
几个月后,孟小冬考虑到自己没名没份,杜月笙一家人在香港也是临时住所等原因,又从香港回到了北京。杜月笙给孟小冬备好了金银美钞,安排专人护送孟小冬经上海回到了北平。
孟小冬回到北平后,拜余叔岩为师,学了整整五年,这五年基本上息演,每日苦练技艺,传承了余派的唱腔、余派的表演风格,练就了一身绝艺。
一年多后,杜月笙离开了香港到了重庆,利用自己与北平进行商业交易的机会,经常托人给孟小冬捎些钱物,以及烟土之类的物品,甚至还安排人送去一口大瓷缸,供孟小冬吊嗓。
1939年11月5日,杜月笙从香港飞到重庆,拜见了蒋介石。飞机返航时,遇到日寇军用飞机追击扫射,为了逃命,飞机驾驶员拼命盘旋攀高,使得机舱内极度缺氧,杜月笙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严重的哮喘病,这个病伴随了许多年,最后还夺走了他的性命。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杜月笙从重庆回到了上海。不久,他就差人写了挂号信,让孟小冬去上海。
八年前,孟小冬从香港回到北平后,两人至今未曾见面,但杜月笙一直资助孟小冬,关心孟小冬,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男欢女爱的关系,上升到了灵魂和精神层面。
收到信后,孟小冬安排好家里的事情,迅速搭乘火车去了上海。
杜月笙安排车辆在出站口等候,把孟小冬送到了“十八层楼”公寓706号。
杜月笙见到孟小冬,用颤巍巍的双手,把太拥入怀里,两人顿时热泪纵横。彼此思念、深情拥抱,他们足足等了八年。八年中,冬皇成熟了,大亨年老了,但大亨对冬皇的一往情深始终没有改变。
杜月笙和孟小冬在上海过起了半公开的同居生活。
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儿带女,从重庆长途跋涉回到了上海。
孟小冬借口不放心自己的老母亲,从上海回到了北平。杜月笙自然是放心不下,临走的时候,杜月笙给了孟小冬一万美元,让孟小冬先带回去做家用,还让孟小冬回去后寻找合适的房子,准备在北平购房。
1948年,杜月笙年满六十岁,以庆祝六十岁寿辰为名,进行了一次赈灾义演,孟小冬前来参加。孟小冬此次来后,没有再去“十八层楼”公寓,而是住在华格臬路的杜公馆,向杜家人公开了她和杜月笙之间的关系。
义演十分成功。演出结束后,孟小冬决定回北平,杜月笙和姚玉兰准备了金银首饰相送,但孟小冬只拿了刻有杜月笙名字的金表留作纪念。
不久,杜月笙派弟子前往北平,在崇文门内院顶胡同买了一套住房,孟小冬在那里住了下来。
孟小冬在北平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不吊嗓不演戏,身单孤影住在杜月笙买的房子里。
平津战役即将打响,数百万军队阵前对峙,杜月笙不放心远在北平的孟小冬,安排了一架飞机,专程到北平接孟小冬到上海居住。
孟小冬依旧住进了杜公馆,尽心尽意地照料杜月笙的饮食起居,俨然是杜家的一员。
国民党已经无力回天,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攻南京,上海也面临解放,杜月笙再三权衡,决定带着一家老小先去香港避避风头,待形势明朗后再做长久打算。
经过五天五夜的航行,轮船终于抵达香港,当然,孟小冬也跟随杜月笙来到了香港。
在香港的日子里,杜月笙的身体每况愈下,哮喘、咳嗽、神经衰弱折磨着他。
杜月笙认为香港不是久留之地,可大陆不敢回,台湾不想去,打听到法国气候宜人,冬天温暖,夏天清凉,有利于哮喘病休养,便打算带领一家人去法国居住。
这时,一直无名无份且又敏感自尊的孟小冬说话了,她说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呢?
杜月笙如梦方醒,是呀,孟小冬到底是使唤丫头?还是女朋友?数十年和孟小冬的点点滴滴涌现到杜月笙眼前:
孟小冬十二岁,杜月笙三十二岁的时候,两人第一次见面认识,现在孟小冬四十三岁,杜月笙六十三岁,还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确实委屈了孟小冬,慢待了孟小冬,愧疚了孟小冬……
杜月笙马上暂停了办理护照事宜,吩咐家人准备他和孟小冬的结婚大事。
杜月笙亲自到九龙饭店订了十桌最高档次的饭菜,用传统的方式举办了他和孟小冬的婚礼,还在1950年1月29日的《戏剧新报》上刊登消息,向世人告知了他和孟小冬的婚讯。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于香港。
杜月笙去逝后,孟小冬在香港艰难的度日。
1967年9月11日,受姚玉兰多次电话邀请,孟小冬前去台湾和她一起安度晚年。
参考书箱《乱世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