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和行为
二战期间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和行为
二战期间,日本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和行为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探讨在日军四处侵略、忙于二战时,日本国内民众的真实态度和行为。
以总体来讲,当时的日本全国上下是与军队这个战争机器保持同一方向的:以“铳后奉公”为号召,平民忙着缩减自己的口粮,捐钱捐物支援军队,少数女性当上了“昭和烈女”,更多的女性则加入国防妇人会劳军,日侨捐钱并在当地充当间谍,学校忙着教育军国主义后备力量。
总之,大势是相信“大和民族征服世界”的美好未来。
当然群体中永远都会有不同看法的人,哪怕在日本吃到大量红利的前期,也有厌倦战争和死亡的国民;到了战事不利的后期,厌战者比重更是有所上升,但主流仍然是“一亿玉碎”的想法。
“举国好战”的源头
日本举国上下对战争的狂热, 至少需要追溯到明治维新。作为日本进入近代的标志,明治维新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作为国家前进方向的口号。
日本从一开始,学的就是西方列强那套慕强好战、侵略殖民的理念。1885年,福泽谕吉提出 “脱亚入欧论”,全日本上下日益崇尚西化,同时把自己和其他亚洲民族人为割裂开来,滋养大和民族优越的心理惯性。
后来“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深入日本人心,对中朝韩、东南亚人惯用贬称等行为,都可以在以上思潮中找到根源。
1894年“日清战争”(在我国立场上,此战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赢了,而且从割地赔款中吃到大量红利。第三任、第九任首相山县有朋就是亲手炮制了甲午战争的人之一,后来他提出“伸张国势”,把朝鲜、中国等国都视为日本 “利益线”的理论也大受欢迎。
再之后日本和俄国干、出兵山东、乃至“九一八”,步步推进都没吃亏,相应地也获得了大量国家层面的利益。日本举国上下的军国主义氛围渐趋狂热。
很多史料和研究都显示,日本全国的媒体机器每每将对外侵略战争包装为“圣战”,把“大东亚共荣圈”包装成最美好的愿景。但也完全不必就因此把普通平民视为“信息不对等下的无辜者”,与其说他们被蒙蔽,不如说是对其他国家的人漠不关心,他们坚定地站在了能让自己获得利益的一边。
“天闹黑卡板载”(天皇陛下万岁)
但明治维新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相比,还有一点决定性的不同。西方国家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前,往往已经完成了政教剥离,打下了近代民主的基础。然而日本却还存在着实实在在手握国柄的天皇,并通过政治与道德的完全绑定,实行以天皇为中心的专制统治。
从战前开始,日本人一入小学便必须背诵明治天皇的“教育敕语”,将忠于天皇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旦反战,就会被打成反天皇的国家败类,即为“非国民”。
当然,如果有三笠宫崇仁亲王那样“天皇御弟”的身份,自然不管是发表反战言论、还是策划刺杀东条英机都能够安然不倒,然而普通人却并没有这种保护色。
除此之外,军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日本国民教育的重点之一。从军中派人去学校进行“修身辅导”,教的都是“爱之鞭”和“武士道精神”。20年代开始,那些不升入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必须进入青年培训所,在接受军事训练后应征入伍。
这样,日本国民从基础教育开始直到服完兵役,军国主义思想的覆盖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战争推进顺利时,举国鸡血,为侵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战败之后还仍有“一亿玉碎”的声音,也就是呼吁全体国民为天皇为军国主义殒身不恤。
只有极少量的知识分子对战争性质和国家前途抱持了自己的看法,但即使这样的人也活在高压之下,小林多喜二之死让日人对特高警察闻风丧胆,要么缄口不语、要么转而为军国主义唱起颂歌。
日本国民到底做了些什么?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日本深受“总体战”理论的影响。这个理论由德国人K.希尔在1929年纳粹党代会上首次提出,简单理解就是把国家的一切力量都动用起来,用来进行战争。日本人对此深以为然,不但工业完全为战争服务,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也以“铳后奉公”作为行事标准。
铳即枪,这句话的意思大致相当于“军队在前方奋勇战斗,民众在后方全力支持”。 “作为铳后的铁壁”这句话是当时的流行语,出现在各种歌谣当中。适龄男子去当兵,没入伍的就被组织起来加班加点地工作生产战争物资,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免费的。
同时,大批家庭随着侵略推进而前往东北充当拓殖团。士兵中有退伍还乡者,就配合媒体在日本城乡进行各种报告演讲,宣扬军队在前线的“英勇事迹”,为战争争取更大的支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国民对战争的支持再度飚高。据史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周,日本满洲政府就收到了数千元来自国民捐款的“慰问金”,数万封慰问信,其中还有小学生写来的,甚至还有血书。
日本女性在支持战争中出力甚多,以井上千代子为代表的“昭和烈女”在丈夫上战场前自杀,以此激励老公“奋勇作战,报效天皇”;更多的普通妇女走出厨房,成立以“国防妇人会”为代表的组织,慰问军属、组织生产,以此来贡献自己支持战争的一份力量。
至今存世文物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千人针”,日本军人出征前,由其母亲或者妻子姊妹持腰带在街头路口,请求千名以上妇女在腰带上缝针,以求平安胜利。
结论
总之,在二战前半程,由于日军的侵略行动确实为本土带去了大量的资源,日本民众一边享受战争红利一边狂热地支持前方的战事。到了后半程盟军参战,国内开始实行食品配给,甚至遭受轰炸之苦,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很难再狂热得起来。
但即使如此,在听到天皇宣布投降的“玉音”时,仍然有不少人痛哭甚至自杀的,这也足以说明战争时期日本民众的主流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