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人的漆树:从“涂料之王”到过敏原
咬人的漆树:从“涂料之王”到过敏原
漆树,这种在中国有着7000年使用历史的神奇植物,不仅被誉为“涂料之王”,更因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在医学、工艺等领域展现出非凡价值。然而,这种看似普通的树木却暗藏玄机——它分泌的生漆中含有漆酚,这种物质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漆树的奥秘,从其生物学特性到文化价值,再到如何安全接触这种既神奇又危险的植物。
野漆。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漆树属植物:身怀绝技的“多面手”
漆树属植物属于无患子目、漆树科,全球约有20种,中国则有15种,包括漆(即漆树)、野漆、尖叶漆、黄毛漆等。漆树主要分布于陕西、湖北、贵州、四川等地,而野漆则主要分布于海南等地。
虽然漆树和野漆的“个头”不算太高,花和果实也较为娇小,但它们却“浑身是宝”:
- 生漆:漆树韧皮部位分泌的乳白色液体,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结成的漆膜附着力强,色泽光亮,耐磨、耐热、防腐、防潮。
- 药用价值:漆树的叶、花、根、皮、果均可入药。
- 制蜡:果皮可用于取蜡,制作蜡烛、蜡纸。
- 榨油:漆籽可以用于榨油,漆油在云南怒江等地是山区居民常备的食用油,漆油鸡更是远近闻名的特色菜肴。
野漆的特殊之处
海南的野漆与漆树相似,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全株无毛,叶片两端渐尖。野漆的乳白色液体可作为生漆的替代品,果皮可用于制作膏药、香膏等,种子榨的油可用于制作肥皂或油漆,木材则可制作扁担。
漆酚:双刃剑般的化学物质
漆树和野漆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用途,主要归功于其体内含有的漆酚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有效防止动物啃食和病菌侵害。然而,漆酚也是导致过敏的元凶。
相关研究表明,接触漆树导致的过敏,通常表现为局部起红斑、丘疹、水疱等,皮肤瘙痒,严重时可引发较大面积或全身性过敏反应,甚至组织坏死、呼吸困难。因此,在一些漆树分布较多的地方,人们将漆树称为“咬人树”。
漆酚过敏的应对方法
在中医典籍中,生漆导致的过敏被称为“漆疮”,西医则将其归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过敏药物、外用激素类药膏、打抗敏针等。
如果在户外因接触漆树、野漆等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在就医不便的情况下,可尽快脱去被污染的衣服,使用大量清水清洗身体接触部位及全身。研究表明,漆酚接触皮肤约10分钟后,50%可去除;30分钟后可去除10%;而1小时后则难以去除。
预防措施
为了安全接触漆树,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扎住袖口,穿长裤、戴帽子、戴手套、穿袜子,穿长筒胶鞋或球鞋。
- 进山前了解漆树属植物的形态特征。
- 避免徒手采摘、砍削可能致敏的植物枝叶或果实。
- 过敏体质者在食用芒果等可能含有漆酚的水果时,应注意防护。
漆树文化的传承
漆树不仅是一种实用植物,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目前,中国已有多个与漆树相关的非遗项目,如成都漆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等。同时,许多地名也以“漆树”命名,如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漆树坝镇等,这些地名见证了漆树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