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云龙山:千年名士的精神原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云龙山:千年名士的精神原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3/15/1433596_1148058290.shtml

在徐州,海拔仅142米的云龙山,却是一座精神的珠穆朗玛。从魏晋隐士到唐宋文豪,从帝王将相到革命领袖,这座山如同磁石,吸引着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星辰在此驻足。他们的诗文、题刻、足迹,共同编织出一张跨越千年的精神之网,让这座小山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

魏晋风度:隐士张天骥的仙鹤哲学

公元1078年秋,北宋隐士张天骥在云龙山顶结庐养鹤。他晨起放鹤,暮时招鹤,与两只白鹤同食共饮。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被这份超然打动,写下《放鹤亭记》:“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张天骥的茅庐早已湮灭,但他创造的“鹤文化”却成为云龙山的精神基因——白鹤不慕庙堂之高,不忧江湖之远,象征中国文人“在朝则儒,在野则道”的双重人格。今天的放鹤亭前,常有老者提笼遛鸟,年轻人在亭中诵读《放鹤亭记》,隐逸精神以最市井的方式延续。

宋元气象:苏轼的山水变法

苏轼在徐州不过两年,却用诗文重塑了云龙山的文化品格。他打破传统山水文学“模山范水”的套路,赋予这座山强烈的人格色彩:

《登云龙山》中“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将山石幻化为生命体;

《浣溪沙》里“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把祈雨仪式写成田园牧歌。

更惊人的是他在山体上的直接创作——云龙山东坡石床,传说苏轼醉卧其上,在石壁题写“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这种“以山为纸”的创作,让自然景观成为流动的文学现场。

清代余韵:乾隆的四次精神还乡

清乾隆帝曾四临云龙山,留下七首诗作。这位盛世帝王在山顶御碑亭题写的“彭城驻辇厪民艰”,看似关心民生疾苦,实则完成着某种精神仪式——通过效仿苏轼登临,将自己纳入徐州文脉的传承谱系。

他的诗作《游云龙山作》刻于石碑,却因战乱损毁,只余“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残句传世。这种残缺恰成隐喻:帝王试图用文字征服山水,最终仍被时间征服。

现代觉醒:毛泽东的生态预言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登上云龙山。在放鹤亭前,他指着光秃的山体作出著名论断:“要发动群众,上山栽树,一定要改变徐州童山面貌。”

这句话具有划时代意义:

生态意识:首次将绿化提升到执政理念高度,比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早20年;

群众史观:打破文人独占山林的传统,让普通百姓成为山的主人。

今日云龙山的30万株树木,正是这场思想启蒙的物化成果。

永恒的舞台:当代人的精神续写

在抖音直播间,有人每晚带网友“云游”放鹤亭,用徐州方言演绎苏轼与张天骥的对话;书法家老李在醉石亭下开设公益学堂,教孩童用毛笔临摹乾隆残碑;更有一群Z世代青年,在抗战亭前用说唱改编《放鹤亭记》,让千年古文焕发嘻哈韵律。

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创新,实则是古老精神的当代表达——正如苏轼以诗文重塑云龙山,今人正用新的语言续写山的传奇。

山与人互为镜像

从张天骥的仙鹤到苏轼的酒壶,从乾隆的诗碑到毛泽东的松苗,云龙山始终是中国精英阶层的试炼场:

隐士在此验证超脱的可能;

文豪在此试验诗文的边界;

帝王在此确认统治的合法性;

革命者在此播种未来的想象。

这座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像镜子,映照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面相;又像熔炉,将不同文明层的精粹熔铸成全新的文化合金。登临云龙山,本质上是在攀登一部立体的中国精神史——每一步石阶,都可能踩中某个改变文明走向的瞬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