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形成: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是欧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宗教改革运动、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关键历史事件,揭示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演变轨迹。
历史的建构即为民族意识的建构。德意志民族对于近代欧洲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尤其他们在19-20世纪的所作所为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格局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因而也颇受关注。如何认识德意志民族的历史,也影响着欧洲其他民族,乃至整个“欧洲意识”对自我的认知。
1474年,神圣罗马帝国第一次在文件中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并在1512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名称。当然,这一时期“帝国”“民族”包括“德意志”的概念都没有被严格定义,是否应该用现代“民族主义”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也是有不同意见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时人们确实存在一种政治经济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从本质上讲,将这种共同体意识看作民族意识的雏形也未尝不可。
关于这种意识最初的起源和边界的探索,本书作者乔基姆·惠利选择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时期。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作为查理五世的祖父,他也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鼎盛时代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言,“德意志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意识,而只有当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共同”的感受和需求才最强烈。因此,可以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时期碎片化的领地和不断发生的对外战争,是“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推手。
利益通常在阶级之间是有壁垒的,而宗教改革运动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壁垒。宗教改革的对象最初是部分修士,后来影响力扩展到所有信徒,在当时也可以认为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宗教改革运动“平等”的在皇室、诸侯、骑士、农民等各阶级引发信仰对立。选择同一宗派的人此时可以发现,虽然很多人来自不同的阶级,但他们此时拥有同样的利益诉求。虽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是宗教利益共同体,但至少他们会认识到,跨阶级也可以成为利益共同体。存在于不同阶级的追求“德意志民族的利益”的共同体也会更容易被跨阶级认同,即使在不同阶级其本意原来是有差异的。
在1555-1618年之间半个多世纪的所谓帝国和平时期,也常常危机四伏。帝国的国家机构逐渐式微,甚至瘫痪;作为统治集团的哈布斯堡家族也问题不断;而各阶级、各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导致少有的共识不断衰退。最终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就是帝国诸多问题的集中冲突。
人们见识过和平时期的繁荣,也体验到共识衰退期的矛盾,更经历了利益激烈冲突的三十年战争。我们不能妄断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什么,但至少利益相关者应该能意识到共识与和平的重要性。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是包含共识与和平的重要产物。和约阶段性解决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累的矛盾,也成为近代政治的基石。虽然并未明确指出,但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德意志民族意识再次“觉醒”的体现。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治下的帝国,宗教改革运动,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以作为理解构建本书结构的四个锚点,从中可以一窥作者对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成、发展、深化之过程的探索。
总体而言,本书覆盖的时间、地域以及阶级的范围都甚广,叙事线条庞杂,文本体量很大。想要把控如此多的信息,并形成整体顺畅、细节清晰的印象,对读者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建议对本书细嚼慢咽,多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