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尼克松感叹“美国不会出现这样的伟人”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尼克松感叹“美国不会出现这样的伟人”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纷纷表达哀悼,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更是表示:“美国不会出现这样的伟人。”
1975年9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医院进行了一次特别手术。此前,医生已经发现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且患有难以治愈的癌症。即便如此,周恩来仍坚持工作,直到无法站立,才被送入医院。这是他在数年内接受的第四次手术。
手术后,周恩来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有时甚至无法下床。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让身边的人用药维持生命。因为人们深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已经卧病在床,如果周恩来在这种情况下离世,必然会在党内引起巨大震动,世界各国也会密切关注新中国的动向。因此,在面对一些难以抉择的政治和外交问题时,身边的人仍会拿着相关文件向周恩来请教,他也会坐在那里一一回应。即使是重要的外交活动,周恩来也坚持亲自出马,绝不假手他人。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永远离开了人们。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美国总统尼克松得知后沉默良久,最后表示:“周恩来是20世纪对世界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人之一。美国绝不会出现这样的伟人,因为美国的历史过于短暂。周恩来身上的那种高傲和民族自信,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尼克松为何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冷战结束后美国领导人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此前,中美关系已冻结近23年,两国大使甚至没有往来。
尼克松和夫人走出机舱时,在尚未下台阶前就主动向周恩来伸出手,这是对18年前日内瓦会议上的一次“还礼”。1954年,周恩来作为中国代表出席日内瓦会议,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却对他视而不见。此次尼克松主动握手,两人交谈近一分钟,手始终未松开。这一幕被记者记录下来,预示着中美关系即将破冰。
此前,尼克松已派其信任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亲自接待。基辛格对周恩来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尼克松一直持怀疑态度。然而,这次会面后,尼克松彻底改变了看法。他发现周恩来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斗士。在处理中美利益冲突时,周恩来始终坚定维护中国人民权益,同时又给对方留有余地。面对当时的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周恩来始终保持大国风范,展现出非凡气度。
在尼克松即将离开时,周恩来亲自前往钓鱼台送行。考虑到周恩来身体不便,他主动帮尼克松脱下外套,这一幕令世界震惊,也体现了尼克松对周恩来的敬重。
周恩来总理的最后遗愿
周恩来逝世后,尼克松多次在公开场合缅怀这位伟人。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消息传到正在病中的国家领导人耳中,他也默默流泪。
按照周恩来的遗愿,他不希望举行追悼会,也不想麻烦他人。但全国人民都希望能在公开场合送别这位伟人。据历史记录,周恩来的逝世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没有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将大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