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影像生成"?——绘画与摄影,从对立到共生的200年小史
十九世纪的"影像生成"?——绘画与摄影,从对立到共生的200年小史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相机!无论是朋友聚餐、家庭旅游、还是享用美食,我们总是习惯用摄影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摄影几乎已成为当今人们的主要体验手段。尽管摄影发明至今不到200年,却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观看视角。
在人手一机(甚至是手机中内建的相机)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在摄影技术发明前,人们是如何记录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与生命中的精心时刻——事实上,摄影技术的发明,确实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从暗箱到摄影术:辅助工具回过头取代画家的担忧
在摄影技术到来之前,上流社会的人们习惯委托艺术家记录重要的时刻;如何将景物更精准逼真地呈现于画布上,是艺术家自文艺复兴时期就不停思考的问题。除了“透视法”让艺术家可以更精确将三维景物呈现于二维的平面上,"暗箱"(Camera Obscura)也是有力工具之一。
暗箱的运作原理(Source:Wikimedia Commons)
暗箱被认为是相机的前身,其原理是光线通过镜头进入不透光的箱子或空间,反射在磨砂玻璃上成像;把透明的纸张放在玻璃上,即可勾勒出影像的轮廓。暗箱最初由天文学家和建筑师运用,也很快成为艺术家记录景物细节与透视的工具。暗箱的运用似乎是画家们的心照不宣——例如荷兰黄金时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后人研究推测,其独特的光影技法除了个人造诣外,暗箱也起了颇大的功劳。
可惜的是,暗箱仅能反射景物,却无法将影像固定于材料上(定影)。至十九世纪初,英法等国的摄影先驱利用暗箱,争先恐后地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尝试;直到1826年,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1765-1833)利用"日光蚀刻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勒格拉的窗外景色》(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问世,为世界提供全新的观看与解释方式。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勒格拉的窗外景色》(Source:Wikimedia Commons)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理解、运用到再创新
摄影技术的出现,首先影响的是制作肖像画、历史事件等纪念用作品的艺术家。善於表现历史主题的艺术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 1797-1856)曾經在官方報告中寫道:「達蓋爾的工藝(攝影術)完全滿足了藝術的所有要求,將藝術的某些基本原理達到如此完美的程度,以至於即使對於最有成就的畫家來說,它也必須成為觀察和研究的主題」[1]。
德拉罗什明确地指出摄影术的冲击与对绘画的影响,也挑明了艺术家需直面这项新诞生的技术。当摄影成为能清晰捕捉景物的方式,艺术家们就需要尝试了解它、并从中借鉴,或另寻其他媒材与表现形式以突破创新。为了承受摄影术为艺术圈所带来变化,艺术家们也被迫将作品推向新高度——印象派就是其中一例。
摄影启发了印象派利用崭新的构图、光色,解决具体视觉上的问题。在传统绘画的视觉习惯中,画面构图讲究整体性,而这种完整性还体现了"永恒"的意味[2],因此作品中很少出现人物身体被裁切于画布之外、或是视觉比重左右不平衡的问题;然而摄影的概念却相反——摄影捕捉的是转瞬即逝的表情与动态、还有光影变化的短暂效果。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画面,摄影师通常以"抓拍"将想要传递的信息直觉地置入影像中。设备的限制、快门的速度、拍摄角度与场景的局限,难免导致构图不如传统绘画般完整;构图的不平衡、移动的失焦感、被裁断的事物主体,这些偶然产生的抓拍效果,运用在画家深思熟虑后的绘画之中。在窦加(Edgar Degas, 1834-1917)笔下一幅幅描绘芭蕾舞者的作品,有如摄影镜头般带领大家一窥他们的生活样态。
窦加的《排练》(Source: The Burrell Collection, Glasgow)
如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32)等艺术家,也都通过摄影记录下创作历程,甚至藉由保存各种影像获取灵感,在需要时利用:
"我正在工作,明天我会寄给你这里和我的画作的照片。这个地方非常美丽,我非常喜欢它,一路上的风景和整个精神都像是来自西部大开发地区。"——毕加索,1909年5月于奥尔塔德桑特霍安[3]
1909年,毕加索造访西班牙的奥尔塔德桑特霍安(Horta de San Juan),留下了大量照片;后人认为这些照片辅助了他在那里一系列的创作,也这批作品被视为立体派最初的尝试。根据毕加索写给友人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 1874-1946)的信件,我们相信他在创作之前与之间,是有意识地拍摄风景,并且利用相片辅助绘画的。看着这些作品和照片,你能想象毕加索是看着这样的景色创作的吗?
毕加索的 "Houses on the Hill"(Source:Wikipedia)
毕加索于奥尔塔德桑特霍安拍的照片(Source: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from Vogue, June 30, 1939, 257)
传统绘画与摄影技术激荡出的火花
随着摄影持续发展与更广泛的应用,艺术家、艺评家们仍激烈辩论着摄影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察觉到的现象,是摄影图像和绘画之间的意涵越来越难辨别,相互作用关系也越来越强烈。摄影和绘画都是获取图像的手段,因此当人们以看待绘画的方式看待摄影时,摄影就会受到绘画影响;用看待摄影的方式去看待绘画时,绘画的呈现也会受到摄影思维所影响。
正如前述艺术家将摄影的启发反映在作品中,也有摄影师从绘画中汲取养分、内化省思,并用一帧帧相片提出崭新的观看方式。画意摄影(Pictorialism)模糊了绘画与摄影的边际,运用技术润饰画面,并强调绘画的"理想美";"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则尽可能客观,不在暗房或以数位手段后制。摄影之所以最后能跻身"艺术"之列,乃是经过一连串漫长反思与自我辩证的结果。
拥有艺术史硕士学位的加拿大摄影师杰夫·沃尔(Jeff Wall, 1946-),在摄影创作中多层引用了艺术史中的著名画作。他利用构图、光线、影像内容、人物姿态等场面调度,将传统绘画的审美内涵融入摄影作品,重新演绎并展开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他的灯箱(摄影)作品《突然的一阵风(继葛饰北斋之后)》中,利用4名演员在当代加拿大,再现了19世纪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名场景。为期5个月的创作时间里,他拍摄了近100张照片,以蒙太奇的手法构筑画面,给人一种捕捉真实瞬间的错觉。
Jeff Wall 的《突然的一阵风(继葛饰北斋之后)》(Source:Wikipedia)
葛饰北斋的《富嶽三十六景 駿州江㞍》(Source: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
关于绘画之于摄影的关系,沃尔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及:
"摄影继承了绘画制作的思考方式——在摄影之前,绘画是以素描与着色的方式制作,但现在出现了摄影,绘画仍然在不断制作。这两个时代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摄影继续着摄影发明以前,绘画所做的事情。"[4]
摄影的出现,对传统艺术掀起了波澜,两者的创作思维与技术的交汇,却激荡出迷人的火花,打造了如今更多样的观看形式。直到现在,我们已很难从艺术家的头脑中,将绘画与摄影的交互影响剥离出来。每个时代都有因应而生的新技术——当时摄影之于绘画的冲击,或许与当今人工智能之于艺术有几分雷同,都将在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创作形态与观赏思维。科技与艺术之间的互相追逐,也势必成为每个世代艺术家们所需要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 Jill Markwood, "Photography's Influence on Painting", Agora vol. 19 (2010): 8.
- 汪贤俊、周永丰著,《摄影如何影响绘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页66。
- Paul Hayes Tucker, "Picasso, Phot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bism", The Art Bulletin Vol. 64, No. 2 (1982): 291.
- 林照钧,《杰夫·沃尔(Jeff Wall)摄影作品中的"绘画性"之形式》(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页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