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上热搜的LPR是啥
总上热搜的LPR是啥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其每一次调整都会引发广泛关注。那么,LPR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LPR的历史渊源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最早出现在美国大萧条时期。1933年,为遏制银行间的恶意竞争,美联储推出LPR制度。最初,LPR由最大的30家银行进行报价,《华尔街日报》根据报价数据计算并发布,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并参考联邦基金利率。当75%的银行报价变动时,LPR就会进行调整。
1994年,美联储调整LPR报价区间,使其开始直接跟随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作出调整,与市场利率关联度下降。2008年,LPR报价行减少至10家。由于限定了波动区间,LPR与市场利率相关性进一步减弱,其走势与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同步,导致许多工商业贷款转向市场利率定价,LPR应用范围逐渐缩小。
中国LPR的改革历程
2013年10月,我国正式推出LPR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参考。初期,LPR被称为贷款基础利率,由央行指定的1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报价,这些银行需具备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完善的内部收益率曲线。报价行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后发布LPR,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参考。
2019年8月,LPR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后,LPR由原来的“1年期”品种拓展为“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报价方式也从固定利差模式改为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方式。同时,报价行基数扩大至18家,并将报价频率调整为每月报价一次。
LPR的影响范围
LPR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促进投资和生产活动。对于居民来说,LPR下降意味着月供减少。此外,LPR的变动还可能对股票和债券市场产生影响。例如,LPR下调可能会刺激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股市表现;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可能受LPR下降影响而上涨。同时,LPR的调整也可能压缩银行的存贷利差,影响银行盈利。
LPR改革的意义
LPR报价机制加强了市场化降息的有效性。在基准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赋予了市场自主降息的权利,各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参与其中,进而“挤出”利率中偏离市场实际需求的虚高水分,打破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进一步打开市场化降息空间,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LPR报价机制明显加强了金融市场稳定性。改革使得原有利率驱动的定价模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可以充分平衡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尤其新加入的报价行包含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在LPR之中。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