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成因与预防:从病原菌到人体免疫
败血症的成因与预防:从病原菌到人体免疫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其成因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释放毒素。这一病症的产生涉及病原菌特性、入侵途径以及人体自身免疫状态等多方面因素。
病原菌种类
病原菌种类繁多,是引发败血症的关键因素。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具有强大的侵袭力,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破坏人体组织和免疫防御机制,易于在血液中存活和繁殖。大肠杆菌也是常见致病菌之一,多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引发感染。此外,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等也可导致败血症,不同病原菌引发的败血症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
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病原菌的入侵途径多样。皮肤和黏膜破损是常见途径,如严重烧伤、开放性创伤,皮肤完整性被破坏,外界病原菌极易乘虚而入,进入血液循环。呼吸道感染时,若炎症控制不佳,病原菌可突破呼吸道黏膜防御,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存在尿路梗阻、导尿管留置等情况时,细菌可逆行感染至血液。胃肠道也是病原菌入侵的潜在途径,胃肠道黏膜受损或肠道菌群失调,都可能使细菌进入血流。
人体免疫状态
人体自身的免疫状态在败血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被抑制,无法有效抵御病原菌入侵。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受病毒严重破坏,对各种病原菌的抵抗力极低,容易发生败血症。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同样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进行放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受抑制,也易受病原菌侵袭引发败血症。
预防措施
注重个人卫生
认真洗澡,尤其是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这些地方容易藏污纳垢,细菌滋生。勤洗手同样关键,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20秒。
正确处理伤口
对于小伤口,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和异物,然后用碘伏消毒,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必要时贴上创可贴或用纱布包扎。如果是较大、较深或被污染严重的伤口,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并按医嘱服用抗生素,切不可自行随意处理,以免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